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来源:节能屋电力节能设备

 

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2019年碳排放差距报告》,这是该组织发布的第10个年度报告。报告指出,在过去10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每年增长1.5%,长期下去,将对世界环境及气候造成更广泛和更严重的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

报告指出,为实现2015年《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即到2100年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2摄氏度以内,那么在2020~2030年间,全球碳排放每年需减少2.7%;而要实现将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在2020~2030年间,全球碳排放每年需减少7.6%。很显然,现在各国减排的力度远不足以实现将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碳排放量也跃居世界首位。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着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巴黎协定》等治理框架的构建作贡献。据美联社报道,2018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4.0%,比2005年累计降低45.8%。

在碳排放量构成中,能源行业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要想切实减少碳排放量,加快能源转型,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是必由之路。中国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此后将进入绝对下降的阶段。对于能源行业来说,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利用是减排的关键措施。

近年来,电能在能源终端消费中的比例逐年上升,电气化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必然趋势。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能源生产环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能源清洁化率)超过50%;在能源消费环节,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终端电气化率)超过50%。

作为服务11亿供电人口的责任央企,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大力倡导清洁能源利用,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2018年,国家电网全年累计完成电能替代项目3.8万个,替代电量1353亿千瓦时,完成年度计划的104%,同比增长17.65%,相当于减少燃煤757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5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粉尘排放4300万吨。

除了推广电能替代,国家电网还致力于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制定并实施促进新能源消纳22项措施,在电网建设、调度运行、市场交易、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发力。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国家电网经营区清洁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5.5亿千瓦,占全国的73%,占电源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38%,切实为碳排放减排作贡献。据预测,到2050年,75%以上的发电用能来自清洁能源,其中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将成为第一大电源,发电量占比达到40%左右。可以预见,届时我们将过上更加绿色低碳的生活。

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展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将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挥电网的能源转换枢纽和基础平台作用,加快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为控制地球“体温”作出更大贡献。

 

 


  • 上两篇文章:节能减排 从点滴做起!
    来源:健康信丰什么是节能减排呢?节能减排指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节能减排的小知识是什么呢,了解一下吧!10个节约好习惯1. 充电后及时拔掉充电器,减少对电的浪费。2.采用节能灯,夏天将空调调到26摄氏度,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能源。3.用便携环保餐具自带午餐,不用一次性餐具。4.在刷牙时把水龙头关上
  • 上一篇文章:节能减排趋势越发显著 汽车轻量化立上潮头
    来源:中国证券报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重磅政策的发布,国内汽车产业节能减排发展趋势愈加显著,对汽车轻量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车市持续萎靡、新能源汽车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轻量化成为汽车产业从困境中突围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东风汽车等龙头车企将汽车轻量化作为了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国恩股份等新材料龙

  • 下一篇文章:当真空用于电力行业,为节能减排迈出了一大步
    来源:海信冰箱冷柜提到真空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宇宙但你知道吗?这项技术其实已经被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了真空科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目前,真空已经渗透到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方方面面了。车辆、土木建筑工程、机械、包装、环境保护、医药及医疗器械、石油、化工、食品、光学、电气、电子、原子能、半导体、航
  • 下两篇文章:致命的“清洁煤”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河北唐山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然而12月4日,女儿艾嘉“五七”时,叶、阎夫妇按照当地风俗到女儿的房间去住,却什么煤也没烧。13岁的艾嘉在使用当地推广的“清洁煤”取暖时,不幸一氧化碳中毒身亡。在夫妇二人看来,这一切或可避免。10月30日晚,叶先生使用“清洁煤”给女儿艾嘉的房间供暖,谁想
  学会动态
学 会 新 闻
学 会 通 知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 化工行业国家政策 东莞市化工学会动态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传真:22862897  邮箱:dghgxh@126.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