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碳关税或重创中国纺织业 苹果开掘“城市矿山”

  纺织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但其高污染、高排放同样遭社会广泛诟病。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透露,目前发达国家正在酝酿征收碳关税,环保和出口的双重压力,将倒逼行业加速废料循环利用,向低碳生态发展转型。

  “碳关税”倒逼纺织业绿色转型

  纺织服装业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产业,而且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据了解,2010 年,全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650亿元,而目前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更是突破了5万亿大关,20年来始终保持了10%甚至是20%以上的增长率。

  但其污染排放量同样不容小觑。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秘书长李军洋表示,据纺织行业有关专家测算,一条400克的涤纶裤,如果寿命2年,洗涤、烘干、熨烫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47公斤,而一件250克的纯棉T恤,“一生”会排放二氧化碳7公斤。而2011年我国服装产量超过24亿件,积累产生的碳排放量十分惊人。

  纺织行业是一个资源依赖性和环境敏感性很高的产业,但据中新网能源频道了解,我国大部分生产出来的纺织品在几年之后就会变成废旧纺织品被处理掉。

  而且对于纺织品中的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和其中使用的石化产品等不可再生资源完全没有任何的回收和再利用过程,这对于每年超过四千万吨的、占全球纤维产量的比重超过50%的中国纺织行业来说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李军洋表示,除了碳排放高以外,纺织业其他污染同样十分巨大,如果行业继续这种无回收利用的状况,就将影响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纺织废料的循环利用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教授在昨日举行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绿色循环经济高层圆桌会议暨节能环保专项课题研讨会”也透露,纺织业即将面临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冲击。

  何建坤说,现在有些发达国家正在酝酿征收碳关税,出口的纺织产品,将按整个生产链过程当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来征收关税。纺织行业将会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行业,税率将会因此提高3%-5%,低附加值的出口企业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废旧纺织品回收成待掘“城市矿山”

  在我国《“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成为今后重要任务之一。“城市矿山”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新兴领域,正日益受到各方关注。

  据了解,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鼓励企业加快高效、低成本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并且要求2015年再生纤维将占全国纤维加工总量的15%左右,而废旧纺织品回收也成为待掘宝库之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也表示,城市资源矿山当中,纺织服装占一个很大的比重,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其实,发达国家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已发展的十分成熟,而且逐步形成了投资少、物料来源丰富、效益显著的新兴产业。既缓解了纺织行业资源短缺的现状,也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其中纺织材料的循环使用已达到17%左右。

  但在我国,虽然有一些企业正在做回收利用,但是大多数回收利用企业分布在江浙广东地区,以处理废旧纺织废料为主,这些很容易形成第二次污染。

  不过,李军洋介绍说,目前纺织材料资源循环再利用工作已经由华银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苹果(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率先进入量化试点阶段。


  • 上两篇文章:上海开启碳交易市场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先试先行
    今后,企业排放二氧化碳不能随心所欲,如果超额排放,要花钱到市场上买。8月16日上午,市政府召开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启动大会,200家企业纳入试点范围。据悉,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是本市全面推进试点工作的关键时期。下一阶段,本市将加快制定出台上海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力争建成一个具有一定
  • 上一篇文章:首批低碳试点五省八市绩效不明显 第2批暂未获批
    国家发改委于2012年4月组织申报第二批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并在同年12月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算上201

  • 下一篇文章:碳交易试点预热为多个服务业带来商机
    我国现阶段碳排放交易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从大方向上看,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将采取类似欧洲的“强制-贸易”体制,由政府制定减排目标,并将排放配额分配给企业。这其中涉及到的许多细节仍有待确定,如配额的分配规则,排放量的核算,交易制度的设计等。我们估计“十二五”期间这一体系仅能够试运转,国内现货和期货
  • 下两篇文章:中国急需设计自己的碳交易标准
    随着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日渐逼近,专家指出,中国急需设计自己的碳交易标准和产品,建立自己的碳交易机制,这样才能掌握碳交易的游戏规则。
  学会动态
学 会 新 闻
学 会 通 知
技 术 标 准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微信:DGHGXH01  邮箱:dghgxh@126.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