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来源:中国日报网

 

水泥作为主要基础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建设,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报道称,水泥的使用总量仅次于水。 然而,水泥也是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每生产一吨水泥消耗1.3吨石灰石、200公斤煤、80度电,排放0.8吨二氧化碳和大量的二氧化硫、粉尘等有害气体和颗粒。强调环保的今天,水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越来越被重视。 作为我国龙头建材企业,安徽海螺集团在水泥生产方面积累了碳捕捉、水泥窑余温发电等先进技术并投产运营,即将投运的智能工厂也将助力水泥生产进一步节能减排。12月8日,记者跟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来到位于安徽芜湖的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及其白马山水泥场,了解水泥行业绿色发展现状及技术推广情况。

环保政策倒逼水泥行业绿色发展

政策对水泥行业的环境约束力日益增强,只有积极寻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才能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生存,一度被认为是传统落后产业的水泥生产企业面临挑战。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 安徽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说,“落后的产业把企业管理、生产流程做到极致,就是好企业。”

据介绍,海螺建成“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并于2018年10月开始投运,早期研发应用的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解决了水泥企业自身一半以上的用电量。海螺还首创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目前已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外推广。 此外,海螺投资建成了全流程水泥智能工厂,项目投运后,每年将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

作为龙头企业,海螺的技术积累可逐步向全国传统制造行业推广,为推进我国水泥工业节能减排起到示范作用,让更多企业受益。 

通过技术改造,水泥产业发展实现高端化、绿色化,经营成本不断降低,利润空间增大。海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107.56亿元,同比增长42.37%,净利润与2016年同期相比提升近3倍。 

“水泥产业只靠盖楼房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要未雨绸缪,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高质量产品彰显企业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登榜说,”最终,水泥产业要走向环保。” 

 

“良币”驱逐“劣币” 有序去产能

水泥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仍要继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产能过剩问题。高登榜对此表示,要优化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通过国家政策倒逼去产能,同时利用市场化机制让“良币”驱逐“劣币”。 

由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去产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过剩产能转移论因此一度甚嚣尘上。对此,高登榜给予否定。 

“让中国落后的产能走出去,怎么体现我们的高质量发展?”他反问, “海螺水泥的生产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余热发电、垃圾处理等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海外建厂的标准并不比国内低。这样的技术‘走出去’,是通过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建设而实现的高质量共赢。”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螺的产品和技术装备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海外项目成为当地行业的标杆。 

“海螺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过程中,可以做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我们愿意把经验传递出去,让更多企业受益。”高登榜说。 

 

 

 

理事长单位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副理事长单位
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广东银禧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市泽龙线缆有限公司
     武汉中钢安环院华安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东莞市华清净水技术有限公司
     东莞市新华业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红树林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常务理事单位
     广东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迈科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兴隆鞋材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信力特种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广东福利龙复合肥有限公司
     广东上九生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三联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至诚涂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佳景印刷材料有限公司

  理事单位
     东莞市华龙实业有限公司
     东莞市金富亮塑胶颜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德能化工有限公司
     东莞市捷佳塑胶有限公司
     东莞市宇洁新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珠江海咸水淡化研究所
     广东医学院药学院
     东莞广益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
     东莞市星宇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科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东莞市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中心
     东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东莞市英科水墨有限公司
     东莞市超盈纺织有限公司
     东莞市出入境检测检疫局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东莞市环境监测站|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东莞市三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传真:22862897  邮箱:qhpw2015@163.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