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来源:中国能源网

 

气候变化说明在全球变暖的几年中,极端天气出现的越来越频繁。

之前,澳大利亚智库突破性国家气候恢复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电影中的末日灾难,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该智库科学家认为,文明的死刑判决可能已经签署。曾经的某年某日,当气候变化可能意味着世界末日和我们的结束。

当然,虽然这只是一个预测,但最新的分析数据显示,这种情况正在变得更加严重。

根据BP最新发布的2019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全球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速在2018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2.9%,几乎是过去十年平均增速(1.5%)的两倍,也是2010年以来的最高增速。而碳排放增长2.0%,是最近七年的最高增速。

BP的经济学团队认为,能源消费上升的直接后果是碳排放的进一步攀升,而频繁的异常寒冷与炎热的天气又使社会增加了供暖与制冷的需求。如此一来,人类将陷入恶性循环,走在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上。

如果不加控制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气候恶果”!

1.致命热浪

设想人类未能实现全球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的目标,到2050年,全球气温相比工业化前上升3℃,世界将面临“致命热浪”。

那么到2050年,全球35%的陆地、55%的人口,每年遭受20多天的致命高温,超过了人类生存能力的“门槛”。

北美将遭受野火、热浪、干旱和洪水的蹂躏。中国附近的夏季季风会消失,三分之一以上的喜马拉雅冰盖融化,导致大陆河流水量锐减。

最贫穷的国家和地区不再适宜生活,因为它们不能人为地为生活创造一个凉爽的环境。超过十亿人将需要从热带地区搬迁。

2.荒漠化和水资源短缺

到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0.5米,预计到2100年将上涨2~3米。海平面上升使得孟买、雅加达、香港、上海、拉各斯、曼谷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不适于人类居住,数十亿人必须重新安置。

“气候灾难”还会让珊瑚礁和亚马孙雨林的生态系统崩溃。荒漠化影响到世界表面的30%以上,特别是在南非、西亚、中东、澳大利亚和美国西南部。

全世界有20亿人面临缺水的风险。如果我们达到这些激进的高潮,人类和地球就会受到致命后果的威胁,这些后果将同时影响数十亿人的生活。

由于极端天气影响,全球粮食产量将会下降五分之一。在干燥的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正变得不可行。在世界大多数地区,粮食产量显着下降,洪水、高温和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此外,还可能出现全球性动乱,导致各国对土地、资源和水的争夺,并可能带来残酷的战争。

3.海洋生物锐减

国际海洋生物学家团队进行的新研究表明,如果气候变化继续沿着目前的趋势不变,那么到本世纪末,世界海洋可能会损失大约六分之一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

根据这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综合研究,海洋温度每升高1℃,海洋动物的总质量预计将下降5%。如果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持在目前的水平,意味着到2100年,海洋生物量的损失将达到17%。

海洋温度对海洋动物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因为水温变暖会导致海洋酸性更强、氧气更少,这样很多海洋生物都会面临死亡。

但如果世界减少碳污染,损失可能仅限于5%左右。

我们该怎么做?

面对气候威胁,如何使得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增长在未来数年内趋缓,当前的进展仍无法与巴黎气候协定目标相契合。

我们迄今为止不假思索地使用我们地球的化石资源,而碳排放持续增长的时间越长,未来“零碳排放”调整的难度和成本就会越高。碳排放在2018年再度增长,提醒我们需要尽快做出改变。2018年的能源数据却描绘了一副令人担忧的画面,也预示社会愈发迫切地转向低碳能源系统。

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途径中,分布式能源是新生的高效能源发展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大型集中式能源(如大型电厂),分布式能源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分布式能源是一个用户端或靠近用户端的能源利用;二是它是一个能源梯级利用或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的设施。

作为新的能源业态和能源方式,在大中城市具有资源的能源复合中心,推广工商业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可实现多种能源综合利用。分布式能源不仅能源利用效率高,同时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互补,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理事长单位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副理事长单位
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广东银禧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市泽龙线缆有限公司
     武汉中钢安环院华安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东莞市华清净水技术有限公司
     东莞市新华业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红树林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常务理事单位
     广东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迈科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兴隆鞋材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信力特种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广东福利龙复合肥有限公司
     广东上九生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三联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至诚涂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佳景印刷材料有限公司

  理事单位
     东莞市华龙实业有限公司
     东莞市金富亮塑胶颜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德能化工有限公司
     东莞市捷佳塑胶有限公司
     东莞市宇洁新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珠江海咸水淡化研究所
     广东医学院药学院
     东莞广益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
     东莞市星宇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科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东莞市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中心
     东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东莞市英科水墨有限公司
     东莞市超盈纺织有限公司
     东莞市出入境检测检疫局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东莞市环境监测站|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东莞市三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传真:22862897  邮箱:qhpw2015@163.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