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加强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网

65日,2014中国国际煤化工展览会暨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在京开幕。十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勇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处长刘亚芳,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工程院院士袁晴棠,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中科院院士陈俊武,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周竹叶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地方协会、企业及科研机构的600多位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煤化工实现新突破 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十二五以来,现代煤化工在新技术开发、核心装备突破、产业规划和布局、示范工程建设和运行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实施能源替代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此次会议旨在为更好地展示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取得的成就,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创新交流,加快新技术与装备在煤化工产业中的应用,探索新形势下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和创新方向,积极引导煤化工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勇武在致词中表示,目前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示范工程取得积极进展、产业集中度明显提成、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实现新突破四个特点。2013年,全国甲醇中产量达到2900万吨,二甲醚产量500万吨,煤制油投产项目产量约170万吨,煤制烯烃产量18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90万吨,已投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产能达到27亿立方米,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预计到2020年,煤制油和煤制气规模将分别达到3000万吨和500亿立方米。他建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应坚持布局科学、有序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推进耦合联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强化安全环保,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另外,李勇武透露,石化联合会将牵头起草十三五期间的煤化工发展规划纲要,引导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专家为行业支招
  煤化工还需提高集中度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提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煤化工产业的扶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已投产、获得开工许可及正在规划的煤化工项目耗煤将达到7.5亿吨;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产生的替代油气将达1.6亿吨。煤炭已由单纯的燃料逐渐转变为燃料与原料并重。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认为,目前我国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普遍运行稳定,效益良好,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煤水消耗大、碳排放量大,投资强度大、项目风险高,投资过热现象明显等。对于现代煤化工产业今后的发展,潘爱华指出,应该注重合理规划、适度发展,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优化资源、提高效率,深化改革、引入资本。
  本次年会上,代表们针对煤化工行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畅所欲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认为,煤化工发展各自为政、集中度不高是发展的瓶颈之一。现在煤化工企业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自产自销,没有联合的概念和倾向。他以间接液化为例,煤间接液化制油,目前已建成320万吨左右的示范装置,还有兖州100万吨、宁夏600万吨规模的项目正在建设。煤间接制油产品中石脑油的质量是非常好的,与传统炼油厂的石脑油含有很多芳烃、环烷烃不同,其主要组成成分为烷烃,如果供给炼油厂使用,可以将乙烯产率提高50%以上,同时丙烯的产率下降很少。通过这样炼油厂增产的乙烯再用来生产化学品,与直接作为汽柴油售卖相比,可以实现很好的增值。与此相比,煤制油按汽柴油销售太不合算。他呼吁煤制油企业联合起来,把煤制油产品供应到可以发挥它优势的地方,并且联合起来后与炼厂用户商谈也可以谈一个好价钱。
  另据了解,与论坛同时开幕的展览会展出面积达3000平方米,国内外参展商带来的涵盖传统及现代煤化工的各种产品、设备和技术均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参展各方还将在展会技术交流区进行技术交流、新技术推广和贸易洽谈等。


  • 上两篇文章:新疆尉犁县棉花“3414”系列肥效试验滴管系统安装圆满完成
    来源于: 中国化肥网为进一步摸清尉犁县土壤养份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等配方施肥基本参数,建立科学合理的棉花施肥模型,更好的对农户进行科
  • 上一篇文章:新工艺聚氨酯为轮胎“充气”
    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网6月3日,记者在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采访时获悉,该公司主持开发的轮胎填充用聚氨酯(PU)材料成功应用于工程车、采

  • 下一篇文章:催化裂化装置运行实现智能监测
    来源于: 中国化工报5月30日,由燕山石化和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催化裂化装置安全运行监测与指导系统研究项目,通过了中石化总部组织的成果鉴
  • 下两篇文章: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轮胎问世
    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网在2014美国JEC复合材料及新材料展上,奥地利Mubea Carbo Tech公司带来了其最新研究成果——碳纤维复合材料
  学会动态
学 术 交 流
活 动 预 告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微信:DGHGXH01  邮箱:dghgxh@126.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