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东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方案

来源:东莞市科技局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部署,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全球竞争加剧而提出的适时方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分适合我市实情,为我市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建设经济强市迫切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我市工业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1、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我市原来是农业大县,197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只有7亿多元,农业为主导,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市以发展三来一补为起点,成功承接港台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实现了工业腾飞。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72亿元,工业总产值1574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增幅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始终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大力引进外资,至2002年底累计利用外资190.69亿美元,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0亿美元,外贸出口达237亿美元,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名,成为全国重要的出口基地之一。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发达,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市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械电气、纺织服装、家具、鞋业为支柱,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能力日趋完善的产业集群,全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2002年全市三次产业的结构优化为4.8455.2139.95,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0.190.49.5。实现工业增加值347.35亿元,工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达51.63%%。电子信息产业主导地位突出,2001年全市拥有电子信息企业2800多家,总产值达1008亿元(以全价计算),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41%%,出口830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45%%,大部分电脑资讯产品在全球市场拥有20%%以上的占有率,计算机整机配套率达95%%,成为全球电脑资讯产品重要的生产和采购基地。电气机械、服装、家具、毛织、鞋业等特色行业,已发展成为配套成熟、门类齐全、技术和产品较为先进、出口创汇贡献突出、品牌效应逐步明显的制造业体系,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从人均GDP、工业产出比重、就业结构等指标来考察,当前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二阶段,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化进程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外向型(外源性)经济比重大,对外来资本和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过高,相对而言,民营经济的整体规模和实力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够强。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突出体现为工业布局分散零乱,投资分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大多从事加工制造环节,掌握和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多,工艺、装备制造、信息化水平不高,企业品牌实力不强,产品结构仍不合理。产业组织结构存在小、散、弱问题,产业协作水平需要提高。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突出存在着制造加工中间环节强、研发和物流两头弱的结构性问题。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符合我市工业发展的实际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主要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以各种生产要素的低投入,获得较高的效率、效益和有效产出,同时实现资源低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市已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体系日臻完善,市场机制逐渐成熟,具备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条件,但同时存在着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所体现的丰富内涵为我们指出了前进发展的方向,是我市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我市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实施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发挥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可持续增长后劲,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水平和效益水平。

2、主要目标

2010年,完成工业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实力增强,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05年,大型工贸企业都建立网站,企业生产及管理信息化系统覆盖率达70%%,规模以上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率达100%%,大型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率达100%%。到2010年,大型工贸企业生产及管理信息化系统覆盖率达100%%,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生产及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率达40%%。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和基本普及电子商务。

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明显提高。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达35%%左右;到2010年,该比重达40%%;到2020年,该比重达60%%

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到2005年,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达6.64万元/,年均增长13%%;到2010年,劳动生产率达11.21万元/人,10年年均增长12%%;到2020年,劳动生产率近24.29万元/人,20年年均增长10%%。全市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与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装备行业出口竞争力得到显著加强。

资源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05年,我市万元产值能耗由2000年的1.67吨标煤下降到1.47吨标煤,二氧化硫比2000年减排20%%,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0%%;到2010年,能耗下降至1.25吨标煤,二氧化硫比2000年减排40%%,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0%%;到2015年,能耗下降至1.10吨标煤,二氧化硫比2000年减排55%%以上,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发展思路

推动结构创新。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继续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振兴装备工业,大力发展产业支援服务业,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限制淘汰落后生产力,提高工业经济的产业竞争力。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以加工制造环节为基础,沿产业链向上下两头扩展,加强研发和流通环节,促进发展阶段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转变,提升我市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实施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培育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科研成果市场化。以产业为主体,加强产业关键、共性、前瞻性技术的开发,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推进制度创新。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建立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依法行政。抓好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实行放开发展与放开经营,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解放和促进生产力。

实施环境创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环境污染整治,维护生态环境,高效整合工业园区资源,推进园区经济,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规范社会秩序,创造优良的投资创业和人居环境。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化市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维护公平竞争和诚信经营的健康市场环境。

三、主要措施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要加强政府引导和行业推动,成立推进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展企业信息化宣传推广和信息化试点,发挥中介组织的协调服务作用,加强行业交流,推动行业水平提高。二是要推广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优势,加快普及生产过程自动化,重点推广“4C+E”,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尤其要推广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运用先进、适用、可靠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传统产品和特色产品技术含量,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三是要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要加大信息化投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发挥试点示范作用,带动和推广各类型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重视先进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建立企业内部标准,实施定额、计量、标准、统计、物料及产品编码的规范化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加快企业基础网络建设,通过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的连接,实现数据全面整合和信息共享。四是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全市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产品数据库,构建企业信息化网络免费服务平台和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稳妥地引导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是贯穿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中之重。

优先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我市电子信息产制造业要做强做大,最终必须形成计算机整机及配套件生产链、通讯终端及AV产品生产链、集成电路芯片生产链以及电子元器件产业链等完整的生产链。其中电子和光电子领域要优先发展基础性的新型元器件、新材料、新工艺与软件技术、安全技术,发展新型消费类电子产品,积极发展显示屏与显示技术,尤其是LCDOLED产品和技术。要加快切入集成电路的发展,设立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提供技术服务,以引进中小规模的IC封装厂及IC设计企业为切入点,逐步引进晶圆生产企业,同时面向世界著名的IC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培育发展IC产业链。通讯及AV产品方面,要利用现有通讯终端产品生产链的集团优势,继续引进大型手机、可视多媒体电话机或集群、定位、对讲等系统专用通信终端及设备生产企业,引入GSMCDMA手机、2.4G无绳电话、可视电视、数字集群系统的手机及基站,鼓励扩大平板彩电产量,引进数码相机生产线,零配件要重点引入高频产品。加快计算机及外设产品升级换代,发展移动式PC产品、路由器、交换机和综合布线的设备和线材;鼓励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开发通用行业软件和专用应用软件,在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设立软件园,引进国内外软件企业,发展一批软件企业集团。

培育发展光电、生物制药、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把电气机械、医药、化工等潜在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要研究开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及生物医药等技术,广泛开展生物工程在农业、医学、能源及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增强研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逐渐形成产业化。大力发展新型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非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新型复合材料技术,重点开发多功能、机敏、智能、仿生等复合材料,形成生产群体。大力发展普通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专用设备、通用零部件等多类型制造业;发展专业化、高质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大力支持现有汽车生产项目的深度发展,由零配件加工逐渐向整车生产转变,积极争取获得轿车项目的生产资格,建立轿车生产能力。加强医药行业发展规划和导向,鼓励发展医疗器械、制药装备、药品包装和医药商业,引进跨国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全面进行资本、组织、机制、产品、剂型的调整,扩大产业规模,至2010年成为全国、全省医药仿制技术中心、人才、信息集散中心及现代化的南药制造基地。化工行业要实施临海工业发展战略,尽快规划化工园区,重点优先发展基础有机化学品、氯碱、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等行业,稳定提高发展无机盐行业,调整控制发展涂料、染料、橡胶行业,同时限制发展石化、化肥、化工地质矿山、农药和纯碱行业。

重视发展特色产业。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重点抓好关键性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推进产品开发和创新,着力提高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发展一批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努力振兴装备工业。利用我市现有基础,以电子专用设备、医疗、环保成套设备、数控机械、电气设备等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增强重大装备开发能力,推进光机电一体化,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关键工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投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逐步建立行业装备配套的自主开发能力。

认真组织实施《东莞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进一步对《实施方案》进行完善和细化,针对鼓励发展类、改造提高类和限制淘汰类的产品、技术和项目进行分类指导。要突出抓好总量控制和淘汰落后,针对限制淘汰类的产品和项目,必须做到全市一盘棋,做到淘汰落后和限制引进相结合,切实走资源消耗少的发展新路。

(三)积极推动技术改造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建立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政府扶持和行业主导的作用,建立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开发推广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培育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建设和完善生产力促进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广泛配套信息咨询、模具制造、产品测试、成果评估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服务;建设拥有先进设备与设施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基础设施,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积极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培育核心技术和自有知识产权。建立以企业为中心,大学、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的产学研机制,加快产品和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构建基于特色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全市技术标准支撑和服务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引导作用,利用好国家和省政策,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技改项目导向计划。要把技改工作的对象和重点逐步从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向国有(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并重转变,加大政策宣传和指导服务,争取每年均有一批企业入选国家和省的扶持项目。加强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利用和管理,支持有技术、有潜力的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提高全市产业技术水平。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服装、玩具、家具、食品、印刷等传统产业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今后一段时期内在国际分工中仍然拥有一定的优势,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方式,研究开发新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优质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从以加工为主向加工与设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引导企业加强标准、计量、质量基础工作,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推广应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实现实时管理与数据共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

推动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发展有助于带动整个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产业优化。目前全市只有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6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中国名牌产品,18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个全国驰名商标,名牌建设步伐迫切要加快。要实施名牌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多个部门的职能合作,稳步推进名牌战略实施计划。建立健全名牌产品企业的培育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名牌产品及生产企业的扶持鼓励力度,全面提高企业创名牌的意识,培育发展一批东莞质量管理先进奖、东莞制造名产品、广东名牌和中国名牌,同时发挥名牌的带动和示范效应,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聚集,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产品形象、企业形象和产业形象。到2005年,扶持80个在省内质量、效益、知名度具有领先地位的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新增5个以上有较强竞争力、产品质量好、用户满意度高的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到2010年,再创100个反映我市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在国际、国内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商标,其中20个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名牌产品、商标;并有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名牌产品,形成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名牌体系。

(五)大力发展产业支援服务业

产业支援服务业既是我市实现产业发展战略性转变的迫切需要,又是提升我市对外经济合作水平的迫切需要。要切实贯彻《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东府办〔200237号),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优化结构,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从以生活消费为主向以生产服务为主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重点发展科研和教育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旅游、酒店等后勤服务业,做强会展业,支援其他产业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产品研发、设计、测试、融资、担保、出口、包装以及法律、会计、咨询、策划、财务、专利、风险投资等市场中介服务业。在区域布局上,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要把产业支援服务业纳入重点发展,成为全市产业支援服务业的中心。

大力推进流通业结构调整。组织实施好《十五时期全市流通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一是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贯彻《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十五规划》,抓好物流园区建设,加强规划协调,集中力量建设好市重点规划的常平大京九、虎门港和松山湖三大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开拓物流配送服务。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标准化建设。二是推进流通业信息化,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加快建立电子商务基础网络服务平台,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改造中高级批发市场,提升管理手段和水平,把中高级批发市场真正办成具备商品集散、流通加工、市场交易、价格形成和信息发布综合功能的市场主体。大力推进连锁企业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推广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现代化水平和自动化程度。

(六)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和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和分工协作

积极引导大企业大集团与中小企业开展紧密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相互配套,共同发展。尤其是要发挥大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中小企业壮大发展和技术进步,形成结构紧密的配套体系和产业集群。一是实施大企业集团带动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选择5-10家规模大、效益好、管理先进的企业重点扶持,通过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超常规发展。引进先进理念和管理,实现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管理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对被确定为重点扶持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给予配套政策扶持,使之真正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充分利用好我市目前3个上市公司的资源,提高资本运作水平,将企业做强做大。二是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宣传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扶持发展一批有实力、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政府、银行、中介组织、企业和市场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创造健康的投融资信用环境。

(七)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当前要调整招商策略,开拓新思路,加强对外宣传中的包装和推广,强化和统一国际形象,重点宣传我市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突出产业配套和市场优势进行招商。加强统筹和指导,创新招商方式,通过开辟驻国外招商联络处、利用中介机构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途径,扩大招商范围,把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和国际知名大企业。优化招商引资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水平,要抢抓国家逐步开放零售市场的机遇,引进跨国大型零售和服务业企业,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管理、人才和技术。要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宽发展空间。以境外加工为主要形式,由主要通过进出口贸易转变为同时依靠在国外投资、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生产和经营。引导生产企业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直接利用当地资源和市场,向外输出劳动力、技术、设备和产品等生产要素。加强政府引导和行业组织,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类型的国际性展览会、招商会、推介会和跨国零售集团国际采购会,引导企业全面了解和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自营进出口企业开展一般贸易,制定资金信贷、外汇、税收、审批程序方面的扶持政策,方便企业开展业务。通过开拓国外市场,培养、发展一批跨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八)实施园区带动战略

工业园区是新时期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在培育产业链条和规模经济,降低投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要切实做好统筹规划,抓好现有工业园区资源的重新整合,将有潜力的园区做大做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精密制造业、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创业、特色产业、民营经济等园区,有效整合产业资源和市场链条。集中力量搞好松山湖、东部工业园和虎门港开发区,形成东、西、中三线联动的经济发展格局。其中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要承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龙头作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产业支援服务业。东部工业园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招商标准、统一优惠政策、统一管理、分镇实施的原则,建设成为我市东部的制造业中心。虎门港开发区要以港口为依托,重点发展物流业,带动西部沿海经济产业带的发展。所有工业园区的发展必须做到高标准建设、高起点招商、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服务、高效益产出,实现经济规模和提升档次。抓好招商引资,做好形象宣传和推广,引导大型项目和高科技企业向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东部工业园和虎门港开发区集中。优化园区利用外资的结构,重视发展产业支援服务业,提高产业横向配套能力。

(九)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建立完善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是要突出培育发展环保产业。针对我市快速发展造成的环境治理问题,立足继续发展继续治理,加强环保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鼓励发展水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噪声控制、环保监测、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和环保材料与药剂等设备(产品),引入环保设施建设运营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环保市场,尽快培育一批适应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需求、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优质产品。二是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围绕工业节水、节能(节电)、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抓好重点技术、设备的开发、应用、推广,设立节水、节油和设备国产化示范企业。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按照《东莞市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省市联动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省市联合行动,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争取研发和推广一批成熟有效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培植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推进一批原污染严重、经治理效果明显的清洁生产典型,建立和完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积极为企业申请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开发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十)加大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整顿和规范好市场经济秩序。抓住企业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公平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反复整顿,坚决打击行业垄断、部门变相经营、地方保护主义、无证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逃骗税、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维护社会诚信和公正竞争。狠抓社会管理,维护安定、祥和、有序的社会环境。

营造有利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切实开展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深化收费公示等执收执罚制度,完善一个窗口收费管理,扩大一个窗口的范围和功能。贯彻执行好市委、市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措施,落实《东莞市行政审批管理办法》,完善窗口服务,执行办事承诺,开展机关作风万人评活动,促进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进一步做好产业损害调查,建立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加强安生生产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全市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作网络,加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维护全市安全生产平稳局面。

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要建立良性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创新有利于各类人才聚集、创业、成长的环境。要切实贯彻执行《东莞市引进国内人才来莞工作的若干规定》、《东莞市鼓励留学人员来莞工作的若干规定》和《东莞市民营企业引进人才试行办法》(东府〔200247号)的规定,加快引进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物流、装备工业和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当迫切,要大量吸引技术工人、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来我市创业发展,满足市场对各类型人员的需求。大力发展教育,加大职业培训,坚持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市人力资源的优势。

 


  学会动态
最 近 更 新
国 家 政 策
省 市 政 策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 化工行业国家政策 东莞市化工学会动态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传真:22862897  邮箱:dghgxh@126.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