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保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26日发布的最新报告称,低碳城市发展符合中国及中国城市的利益,并助于中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WWF今天发布的报告题为《把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策略与方法》(下称“报告”),由WWF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个机构的专家共同编写完成。
报告指出,低碳城市的主要实现途径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低碳城市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建筑和交通。报告认为,由于不同城市在发展阶段、城市定位和资源状况等方面情况都有差异,因此,每个城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识别出自己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并加大投入,走出各自的低碳城市之路。
报告指出,实现城市交通的低碳发展,首先应从规划入手,新兴重大功能片区的选址在远离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同时,应避免远离城市,城市发展方向应密切结合城铁、高铁等区域公交走廊,连接现有铁路、航空等交通枢纽;要提供舒适、方便、安全、快捷、准时的公共交通服务;要发展混合动力及电动车等清洁技术车辆、鼓励小排量车、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等,减少交通排放。
在建筑领域,报告建议应逐步提高新建建筑的能效标准,并加强监管确保其实施;通过节能改造提高既有建筑的能效状况,尤其是北方采暖地区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和能耗监测;加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在工业领域,报告建议应提高城市工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的能效和节能水平,以此来减少生产环节的直接排放,以及由于电力和热力消费等带来的间接排放。应改善城市工业的能源消费结构,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大力推进各种低碳技术的研发、示范和应用,充分发挥城市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集聚效应优势。
报告指出,企业是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力量,城市政府应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对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支持,如建立区域低碳技术合作平台等;建议城市政府设立低碳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金的积极参与;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对接搭建平台,引导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开发和提供新的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除融资外,为企业提供标准、技术、认证方面的咨询和能力建设服务,并积极探索区域范围内的碳交易试点。而企业也应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企业长期战略之一,并在此领域加大投入,寻找新的商业机会。
报告特别指出,低碳城市发展符合中国及中国城市的利益。低碳发展不排斥发展,而是主张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式地协调发展。低碳城市发展也有利于中国缓解能源供给压力,确保能源安全。
报告同时指出,开展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低碳是一个理念,需要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变化;不同城市应讲述不同的低碳故事;低碳城市发展,既有挑战更是机遇;从基础做起,建立低碳发展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探讨区域合作,共同推进低碳城市发展。
报告认为,不可否认的是减少碳排放是一个约束性指标,实现碳减排是有成本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低碳发展不会限制城市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合理增长;低碳发展也不会完全排斥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只要这些产业的能效和排放水平是领先的;低碳发展也不一定成本很高,有很多低碳措施完全具有经济可行性,甚至是负成本的。
“从短期来看,城市发展低碳需要一定的投入,但长远来看,低碳对城市以及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城市可以吸引在低碳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投资,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城市的低碳发展也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李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