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油3年投入近千万 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3月5日,是广东石油驻村干部张桂水撤离扶贫村的日子。这天一早,梅埔村的村民们提着鸡鸭、鱼、水果等,从四面八方涌向村委会。他们都想和这位三年来尽心尽力帮他们脱贫的好干部话个别。
“阿水,你一定要把这几只鸡带上!这些年你天天为我们的事辛苦奔波,我们都记在心里啊!”黄基专老人见张桂水不肯收他的鸡,急得眼泪都快掉了。
“张大哥,没有你,不会有我今天啊!”黄海清紧紧拉住张桂水的手不放,人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这是中石化对大家的帮助,我只是做了一些联络工作。”张桂水一再说。
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梅埔村是广东石油的定点扶贫村。该村有村民394户、1800人,人均水田不到0.3亩,全村394户中有111户为贫困户,其中46户为重度贫困户。2009年底开始,广东石油由党委牵头,开展了一系列对梅埔村的对口帮扶,解决了村民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治病难、读书难、就业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到2013年3月,该村人均收入由此前的3000多元提高到6000多元,111户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都达到了2500元以上的脱贫标准。
除梅埔村外,广东石油还承担了另外12个贫困村的对口扶贫任务,三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近千万元。4月28日,在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广东石油被广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优秀单位”,张桂水等2名同志被评为“优秀驻村干部”,为三年对口扶贫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将输血与造血结合、短效与长效结合,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扶贫思路,也是我们履行国企大责任、大义务的具体行动。”广东石油党委书记何敏君表示。
“安居”才能“乐业” 光棍汉开心成家
在村民的口中,扶贫“双到”以前,村里很多公共服务功能都逐渐衰弱,甚至缺失。
75岁的村民黄金荣深有感触:“有本事的人都往外跑,村里的路啊、灯啊、水渠啊都无人过问,人心都散了。”
“村集体穷得叮当响,哪有力量去搞基础设施建设?”村支书黄国香感慨地说,“中石化来扶贫之前,村委会办公室破得不行,下雨天开会,风雨从破了的窗户刮进来,我们挤在远离窗户的角落,衣服都淋湿了。”
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广东石油重点投入资金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投入32万元给村里铺了一条1.5公里的水泥路,并装上路灯;投入23万元,帮助46户困难户改造危房;铺设了自来水管道,结束了村民到河塘挑水吃的历史;建设了村卫生站,完善了村文化广场工程,对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了装修,还修建了五条“致富渠”,基本上覆盖了梅埔村稻谷种植的核心区域,可灌溉良田近千亩。
贫困户黄宜潮有3个儿子,大儿子阿权快40岁了,还是个光棍。家里的房子被山体滑坡冲倒了,广东石油帮助新建的房子还在装修,他们就搬了进去。阿权在附近的工厂找到工作后,很快娶上了媳妇。
贫困户黄基专一家5口只有两间危房。两个儿子嫌家里太穷,常年在外打工不愿回家。2011年,在广东石油的帮助下,黄基专建翻建了新房,两个儿子也高兴地回家搞起了养殖。今年他们又在新房上加盖了一层楼,上门说媒的踏破了门槛。
“输血”不如“造血” 失足者成养殖专业户
由于梅埔村没有厂矿企业,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广东石油便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进行“造血帮扶”。
广东石油引进了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七叠泉家禽养殖公司的走地鸡养殖技术和方法,引领贫困户形成种养规模,并设立了20万元的养鸡基金,用于先期养殖投入和养殖培训。
黄基权是养猪能手,在广东石油的支持下,他养了39头土猪,但猪要出栏时,猪价连连下跌,阿权急得嘴里起了泡。
38岁的黄海清几年前劳教期满回来时,房子塌了,老婆也走了。他一度自暴自弃,每天酗酒度日。张桂水每天找他谈心,鼓励他振作起来,还送他100只鸡苗先养着。今年初禽流感袭来,没人敢吃鸡,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阿清又绝望了。
广东石油党委副书记姜英会当即表示:“能养猪的养猪,会养鸡的养鸡,会养鱼的养鱼……大家放心去干,我们按照市价收购,作为员工食堂的食材。”阿权和阿清喜出望外,开心地说:“中石化救了我们啊,再不愁销路了。”
现在,阿权的养猪场存栏率已经达到100多头,黄海清也包下了村里的一个山头,搞起了生态养殖,年收入近5万元。
招聘符合条件的村民到属下油站上班,是广东石油“造血帮扶”的重要部分。2011年,广东石油河源公司在梅埔村招录17人,经培训后已分配到加油站工作,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的。
辞掉大城市里的高薪工作,返乡就业成了梅埔村很多年轻人的共同选择,29岁的邓宋英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9月,在深圳某高尔夫球场做球童的邓宋英,听说和平新区一家中石化加油站招人,毅然辞职回乡。
如今,月薪虽然由以前的5000元降到2000元,可邓宋英心里却觉得踏实:“在深圳工资虽然可观,但是刨去房租、生活费、交通费等,一月下来剩余并不多。而在加油站工作,包吃包住,2000元左右的工资一分不动可以拿回家。农忙时公司还给放假,农活、工作两不误。”
扶贫先“扶智” 读书郎不再走读山那头
“知识改变命运,梅埔村的致富要从孩子抓起。”这是村民们和广东石油的共识。
梅埔小学校长叶雪英告诉记者,以前学校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外面的学校去租房读书,成本很高。有些学生住在山的另一头,距离学校6公里左右,山路崎岖泥泞很不好走,上学来回在路上就要花一个半小时,孩子辛苦,大人也不放心。
2011年,广东石油投入30多万元,用于梅埔小学铺路、校园绿化、教学楼修缮、购置新的图书、课桌椅等。2012年,广东石油再度拨专款资助梅埔小学建设文化长廊。一所现代化的村校初具规模。现在该校是全县乡村学校条件最好的,村里的学生回来上学了,还吸引了不少外村的孩子来借读。
为提高教学质量,奖励成绩突出的师生和帮扶家境困难的学生,广东石油还设立了助学基金。2011年,使用助学基金25500元帮扶困难学生28人,2012年除了继续帮扶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外,还帮助应届大中专学生上学,全村兴起了鼓励孩子读书的良好风气。
送医送药送健康 老病号甩掉草药罐
70岁的黄金荣近年来经常感觉无力和头晕。他以为是劳累或者营养不良造成的,没当回事,严重时就自己煲点草药饮用,但效果不佳。2011年6月,广东石油组织专家上门为村民义诊。医生给黄金荣测量了血压,高压高达210。医生叮嘱他高血压病人的注意事项,给他送了免费的治疗药品。这次义诊发现,村民中患高血压、糖尿病的竟然有几十人,并且都不知道自己患病,状况令人担忧。
为了改善梅埔村村民的医疗卫生现状,2011年,广东石油投入15.1万元建设村卫生站,新建起了148平方米的诊疗中心,并每年投入5万元左右,定期组织义诊活动,免费赠送患者对症治疗的药品。2012年,广东石油将农村常见病的诊断、防治编写成册,派送到村民手中,帮助村民普及健康卫生常识。
三年来,广东石油协助全村1785人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并协助贫困户为202名60岁及以上老人购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村主任黄春优激动地说:“现在,我们村大变样了,多年不走动的亲戚还以为走错了地方。老人的生活有保障,孩子们就近读书,以前跑出去的年轻人回来发展了,外村的姑娘也乐意嫁过来了,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些多亏了中石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