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政协常委、东莞理工学院刘治猛教授访谈录
采访侧记:刘治猛教授现任东莞理工学院科研处处长、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主任。同时还有东莞市十一届政协常委、广东省知识界人事联谊会理事、东莞市人民ZF监察局特邀监察员、日内瓦国际发明家公会会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学会(IUPAC)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东莞市化工学会理事长、东莞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东莞市知识界人事联谊会副会长、东莞市发明协会副理事长、《功能材料》编委、《东莞理工学院学报》编委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学术兼职。承担如此多元化的任务、扮演如此多样化的角色,需要超常的责任感、乐观主义态度,更需要卓越的创造智慧和奉献精神。
采访人:请您谈一下自己的早期成长经历好吗?您认为自己的早期成长经历对你的性格有什么影响?
刘教授:我出生于1958年12月,广西玉林市**人。我自小生命力特别顽强,也特别自信。始终把困难当成挑战,把压力看作动力。幸运的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总有那么多的人关心我、支持我。无论多么艰难,我心中都不孤独、很温暖。回首往事,我倒是要感谢艰难岁月培养和锻炼了我积极乐观、自信坚强、友善合作、不懈进取的品格。
采访侧记:刘治猛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广西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他克服教学任务重、外语基础差的困难,于1985年考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化学工程硕士生,接受了系统、全面的科学研究训练,1988年7月获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担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教授一再谦虚地说:他是非常幸运的,总能够得到领导、老师、同事和学生们的积极认同和真诚合作。然而我们的感受是:一个人具备积极、乐观、智慧、勤奋、合作、真诚这样的品质之一、二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刘治猛教授却从容地将这些品质集于一身。
采访人:您是1991年8月加盟尚处于启动筹备阶段的东莞理工学院,作为东莞理工学院事业发展的拓荒者,你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心路历程?
刘教授:我对自己当初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抉择无怨无悔。今天的东莞理工学院老校区树木参天、鸟语花香,新校区布局恢弘、气息现代,已经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高等学府。那时的东莞理工学院还是“除了主楼,校园的周围杂草丛生,晚上不敢出学校大门”。许多人都不看好我的选择,还幽默地说我从国家级科研机构来到尚未正式挂牌成立的地方院校是典型的“跳崖行动”。但是,我从小就喜欢尝试、乐于挑战。虽然那时基础的教学科研条件和生活娱乐设施都较差,但我们充满创业的**和活力,以及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尤其欣慰的是东莞ZF、东莞理工学院对我们知识分子是真诚接纳、施以厚爱的。
采访侧记:中国庞大的国家级学术团队里少一个刘治猛似乎无关紧要,东莞和东莞理工学院多一个刘治猛似乎至关重要。这是刘教授的一些主要成果:主持完成和在研的国家、省、市等科研项目16项。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且有20多篇论文被国外权威检索工具EI(美国工程索引)或CA(美国化学文摘)收录;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科研成果中的“马来海松酸及其缩水甘油酯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主持且第一完**)被鉴定为国内外首创,居国际先进水平,获东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发明三等奖,中国**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该成果已转化,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导热电子灌封胶”(第一发明人),获2002年度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中国**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与此同时,作为东莞市政协委员和常委,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出许多提案。议题广泛涉及人才、创新、转型升级、环保、青少年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其中大部分建议得到市ZF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些意见和建议已被采纳,多个提案获市政协优秀提案。如《关于在东莞市市直机关推行朝九晚五作息时间》曾引起媒体和ZF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对东莞实施新的作息制度起到了推动作用。
采访人:您是东莞理工学院第一位获得国家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教授,还曾经做过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等。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与科学研究相冲突的事务。即使在今天,您承担着多重行政工作的情况下,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请谈一下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
刘教授:东莞理工学院是一所教学型地方大学,教学工作是第一要务。一所大学的声誉和魅力所在,至关重要的是有一批教学名师。我不敢自称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令我惭愧。我只是觉得,教学工作可以使教师在授课中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观念的盲点,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触发自己灵感的火花、创造的冲动,这是多么引人入胜、醉人心魄的境界?我想这就是教育鼻祖孔子所描述和倡导的教学相长的应有之意。学生工作、教学管理在我看来不是负担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工作。我相信“天道酬勤”,工作不能捡轻怕重,做事的过程需全心全力。对个人是经验的积累,是品格的磨砺、是能力的淬火加刚。让我感慨的是:自己的成绩自己都忘记了,组织和领导没有忘记,学生和群众没有忘记,最后还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采访侧记:刘治猛教授曾先后获得 “广东省高教系统优秀教师”,“东莞市优秀教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学术骨干,“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指导本科生完成的《利用回收泡沫塑料裂解制高分子单体的研究》,获第七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特等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采访人:应用科学的学术研究、科技发明人才的“大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深扎进社会需求的大地,果奉献给人民安康的生活”。您的许多专业研究的选题都来源于东莞当地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请您谈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刘教授:广东省、东莞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所扮演的经济龙头的角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还是有明显差距。科研重点应瞄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生产建设方面。选题从关乎当地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的现实中来,切实解决阻碍和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由此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提高。这样,源源不断的课题和经费自动找上门来,成果孕育的喜悦激励着我们不知疲倦的做下去。
回顾过去,我要感谢院领导对我工作的关心和指导,感谢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材料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研究团队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我所得到的荣誉属于我们东莞理工学院、属于我们大家。
采访侧记:刘治猛教授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东莞人民没有忘记他的贡献。他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ZF特殊津贴专家,还先后荣获市委市ZF授予的“东莞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以及“南粤十大环保之星”提名奖等称号。东莞市全资成立的“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已经成为省级清洁生产科技信息、鉴定、指导中心,刘治猛教授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