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内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虽然2009年国家出台产业政策限制传统煤化工产业的产能盲目扩大态势,但新型煤化工项目建设的热度不减反升。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新开设了煤化工专业,很多科研院所新增了煤化工研究机构和项目,更有众多企业不惜方方面面的投入,甘冒技术、环境、生态等方面的风险,坚持上马煤化工工业性试验和相当规模的产业化项目。有鉴于此,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和开展现代煤化工技术研发较早的省份,我省加大煤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干部,但也深受“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的教诲和熏陶,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愿为我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现我个人对我省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几点或许不够成熟的具体建议。
一、加大煤化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
个人认为,我省应以占领煤化工技术战略制高点为目标,加大煤化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重点是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使我省煤化工技术尽快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多年来,山西人民饱受污染严重之苦,山西经济频遭缺水瓶颈制约,对于山西这样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和污染排放强度较高的地区,应更加突出您关于“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和“发展节水型煤化工”的思想,特别强调将绿色低碳、节水型技术放在整个煤化工领域最为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以色列人能够创造节水农业的奇迹,山西人同样能够做到掌握低碳、节水型煤化工技术。对于规模化工业生产,我非常盼望您的讲话中提出的“发展一批百万吨级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和产业集群”计划能够早日付诸实施。具体到煤制合成油项目,应选择经过示范工程验证已经较为成熟的工艺进行放大,集中力量尽早建设百万吨级装置。
多年来,尽管全球范围内煤制油项目产业化持续升温,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南非Sasol公司采用间接煤液化法的煤制油装置投入使用并且成功地实现了商业化。因此,建议从技术成熟度、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能量转换效益等方面做综合考虑,在技术成熟度不足,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商业化生产难以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暂不急于发展过大规模的煤制油产业化生产项目。
我认为,不能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技术,即抓不住您在讲话中所说的“技术链条的高端”,就无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就谈不上占据“产业链条的高端”和“利润链条的高端”。磨刀不误砍柴工。夯实了技术研发这个基础,拥有了最先进的低碳、节水煤化工技术,就能够突破我省污染严重的制约和水资源缺乏瓶颈,就能够在适合山西省情、具有山西特色的产业化道路上纵横驰骋。抓住了技术链条的高端,便抓住了产业链条的高端和利润链条的高端。
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能一蹴而就,应遵循“应用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研发思路,持续不断地提升煤化工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
二、着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争夺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权
在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之后,就应着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自主品牌,争夺国际标准的制定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中国商品遍布世界,但中国的很多行业和产品由于没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注重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结果只能处于产业链底端,不得不作为“世界工厂”仅仅分得加工费的微薄利润。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已成为各国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以制定标准来争夺话语权是参与最高层次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核心内容就是由制造大国成长为标准大国。因此,强化全省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技术标准意识是提高我省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参与高级别竞争的当务之急。我省有关部门应通过促进煤化工技术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技术标准并使之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我国市场优先采用的方式,有效推动我省煤化工企业参与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制定。掌握了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权,便能够拥有全球煤化工领域的话语权,占据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最高端。
三、加强政产学研合作
您讲话中关于“建立煤化工技术联盟”的战略,提出得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对如何建立技术联盟的问题的回答,也是对如何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问题的回答。我认为,对于煤化工这种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项目,集中各种优质资源,开展政产学研大协作,是破解这一问题的一条十分有效而可行的途径。
具体地,可选择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政府四方的紧密式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已开展多年,形成了多种比较成熟的模式,这里就不赘述。之所以在此提出增加政府一方,原因在于,政府在四方合作中能够也必须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其政策导向是促进高校、院所和产业合作的重要驱动力。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科技政策和组织实施科技计划以及成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机构来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开展;其次,政府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建构者,政府参与到政产学研合作中,其信用这一“无形资产”的投入,能够增强合作其它三方的互信,从而稳定和密切合作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再次,作为宏观管理的主体,只有政府具有协调合作各方的能力。由于我省地域内的太原理工大学和中科院煤化所等煤化工技术研发力量最为雄厚的高校和院所以及煤化工企业在行政隶属关系上条块分割,就需要省政府出面协调,推动政府、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交互,对政府政策制度、科研人员和设备、财政资金和教育培训等各种力量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配置并发挥作用;第四,只有政府能够发挥风险资本家的功能,为产学研合作项目,尤其是一些投资巨大而又存在高风险的重大合作项目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我省政产学研合作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建立风险承担机制。在合作正式开展之前,必须签订合同。由于煤制油等煤化工项目技术研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合作各方应在技术研发的人、财、物投入上合理分担风险责任,实施过程中尽量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发生。一旦发生风险,就要按事前所签订合同的约定,主动承担各自责任,防止推卸责任,避免合作因责任不清导致纠纷的发生而不欢而散。
二是选取合作各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式。产权关系是影响利益分配的关键因素。在签订的合同中,必须明晰产权关系。应根据合作的具体情况制定政策,对现有法律制度中有关利益分配特别是产权关系的相关内容进行细化和补充完善,在知识产权归属、科研人员奖励、促进技术推广与转移等方面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规范不同主体的行为,保护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为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上的规范和支撑。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合作资金。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具有规模化、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和集约化的特征,需要大量研发资金作为支撑。应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筹集合作资金,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基础,风险投资作补充,银行贷款作保证,社会各界支持的技术研发投资保障体系,引导、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增加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政府专项资金是政产学研合作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传统的产学研合作中,一般模式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科研人才和设备,企业提供资金。然而面对需要承担较高风险的前瞻性技术研发,企业对提供大量资金会心存顾虑。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煤化工技术研发专项资金,以减轻企业技术研发的风险,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应当将社会资金作为合作资金的另一重要来源。目前,应尽快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我省煤炭资源整合中游离出的资金投入到煤化工技术研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