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调价机制透明与否成焦点 国内市场极其关注
本文转载引用如下: 国内成品油市场达到下调条件而迟迟未调,这也引起业界对于“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否合理”的广泛议论。 针对近日有关国内成品油价“涨快跌慢、涨多跌少”的质疑,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自2008年底国家出台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涨幅近70%,而同期国内油价经过六升四降十次调价后,还原对比后的原油价格累计涨幅为50%。实际上要低于国际原油价格涨幅,不存在国内油价“涨快跌慢、涨多跌少”的情况。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震荡走低。自8月初达到最高点后开始回落,最低时接近70美元,此后整体呈小幅震荡走低态势。按照“4%+22天”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国内成品油市场的调价窗口此前早已在7月打开,但发改委却迟迟未予调整。 对于目前时隔三月仍未调整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发改委也明确表示,是因为国际油价变化率未达到调整条件。这也由此引发了对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质疑。 业内专家认为,定价机制透明化、市场化是长期发展的方向,为市场更多的主体提供操作的空间,才能有利于市场的长期运行。但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则表示,当前成品油调价机制过于简单、透明,导致投机、囤货等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不利于整个油品市场秩序的稳定,应当进一步把加权平均法细化,把欧洲等地的移动价格,包括汇率、关税等加入,同时对加权权重等数据进一步“模糊化”,以防止投机。 库存升高油站促销 按照发改委去年5月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今年以来,我国根据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已先后在4月、6月两次调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 7月份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走低,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也再次打开。但出人意料的是,时至今日,发改委却并没有做出任何调整。 国内预期油价看跌以及官方迟迟未予明确调整与否,也让市场层面发生了变化。权威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中国原油商业库存增长至2920万吨,环比增加40万吨,并创下年内最高纪录。易贸资讯分析人士表示,这反映出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仍处于供过于求的基本态势。此外若加上现有的国家原油战略储备,目前国内原油库存相当于约2个多月的原油进口量或40天左右的原油加工量。 而在成品油销售方面,早在7月初,北京部分远郊的加油站以及一些民营加油站,就已率先降价促销,93号油直降了0.4元。如今,一些民营加油站降幅最高达到每升0.7元左右,壳牌等外资加油站的降幅则在每升0.3元左右,加油送礼也屡见不鲜。 成品油定价质疑 国内成品油市场达到下调条件而迟迟未调,这也引起业界对于“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否合理”的广泛议论,而其中的焦点直指“调价边界条件”。 《办法》中的“边界条件”是指“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了4%”。根据多家机构测算,自6月1日国内汽柴油价格调整以来,7月22日至28日这一段时间,三地原油移动变化率已连续4个工作日低于-4%,达到了“调价边界条件”,但发改委却始终没有做出调价决定。 “目前部分市场机构所做的关于成品油调价的计算公式,是根据发改委定价机制模拟出来的模型,其数据并不能代表真实情况,这种测算方法是不准确的。”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对此做出回应。 “机构对于油价调整的测算公式与发改委不同。”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董秀成分析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发改委并没有在计价公式中将所有的参数都公布。例如,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参考的国际市场原油到底是哪三种?22天的计价周期起始点是哪天?正常加工利润率是多少?计价期满后是与哪一天或是哪一个阶段的相比得出的变化率?平均加工成本、适当利润到底是多少?等等。 其中《办法》中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但成品油的平均加工成本、适当利润等方面仍未明确。” 而针对近日有关国内成品油价“涨快跌慢、涨多跌少”的质疑,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自2008年底国家出台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涨幅近70%,而同期国内油价经过六升四降十次调价后,还原对比后的原油价格累计涨幅为50%。“实际上要低于国际原油价格涨幅, 不存在国内油价‘涨快跌慢、涨多跌少’的情况。” 但同时,发改委一位官员也表示,2009年5月份公布的油价管理办法仅仅是试行,这本身就说明该办法还不完善。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具体操作上确实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争议机制透明 对于外界对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质疑,专家也给出了相关的建议,而定价机制透明化、市场化是长期发展的方向。 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建议,发改委可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对油价作出灵活调整,不过也可适时对油价调与不调的原因向公众作出解释,消除公众的误解,另外,不妨像美国能源署那样,定期对国内的油品资讯作出公布。 “油价的定价公式制订出来后,应由第三方掌握计算,避免发改委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姚达明说,“应把当前4%的变化率缩小,即缩小调价的幅度,这样调价可更灵活,同时避免油品囤积的投机行为。” 姚达明还认为,要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远期目标,需要定价机制更为透明化、市场化;而在定价机制中,调价幅度越小,关联度就越大,接轨的程度就越高。“可以把定期调整改为突发性调整,同时逐步缩小调整临界,当国际油价达到一定涨幅或者一定跌幅的时候,例如达到2%或3%时就调整国内油价,这样人为预测性会相对减少,也减少中间流动商从中‘囤油’的机会,也会使得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更为贴近,最终达到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 对此,早在去年8月,中石油、中石化也曾与发改委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希望进一步完善和修改5月初颁布的《办法》。但两大集团认为,当前的《办法》使得成品油调价机制过于简单、透明,导致投机、囤货等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不利于整个油品市场秩序的稳定,并建议,可将4%的涨跌幅设计成一个区间,比如说当国际油价变化在4%到10%之间,相关部门可以考虑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业内人士很容易根据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净值计算出国际油价的涨跌幅。应当进一步把加权平均法细化,把欧洲等地的移动价格,包括汇率、关税等加入,同时对加权权重等数据进一步‘模糊化’,以防止投机。”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后国家仍将严格按照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确定的原则和方向,综合考虑国际市场油价变化、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成品油市场供求情况等因素,适时适度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 上两篇文章:压力容器设计及检验专题研修班将于七月开班
为了帮助相关企事业单位、检验和科研单位人员及时理解和执行新标准、新规程的主要内容及疑难问题,提高压力容器设计、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保障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中国化工学会培训中心联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培训中心将分期举办“SH/T 3075-2009石油化工钢制压力容器材料选用通则、新版GB
- 上一篇文章:中石化首个LNG项目开工 将缓解山东省天然气供应紧张
本文转载引用如下: 在中石油第一个大连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完工后,中石化的第一个LNG项目青岛LNG项目昨日正式开工。 中石化表示,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山东市场天然气供应形成海陆双气源保障,缓解山东半岛和整个山东省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 据了解,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96.6亿元,预计2013年
- 下一篇文章:中石油“开炼”直追中石化 建3千万吨最大炼厂
本文转载引用如下: 伴随中国石油2010年半年报揭开面纱,这部赚钱机器的最新利润结构得以揭晓:公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在上游业务板块勘探与生产领域实现经营利润73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9%,继续保持公司赢利支柱地位。 9月6日,中国石油集团进一步披露称,股份公司上半年实现非油
- 下两篇文章:中缅油气管道中国境内段等两大项目同时开工
本文转载引用如下: 9月10日讯 10日上午,中(国)缅(甸)油气管道工程中国境内段在此间启动,中石油云南千万吨炼油项目同期开工。 中石油总经理蒋洁敏在今天的启动仪式上称,云南千万吨炼油项目投资185亿元,将和中缅油气管道工程中国境内段同步于2013年底建成投产,项目预计产量780万吨,成品油将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