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供电、碳纤维飞机、纳米膜饮用水处理系统……在8月25日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化工新材料(成都)峰会上,行业专家们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勾勒出一幅低碳、生态、可持续的未来生活图景。
支撑这幅美好图景的,是化工新材料产业的高速崛起。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全球化学工业总监安德鲁海根在会上表示:当前化工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影响已经达到全球GDP的47.4%,“在2015年之前,这个比例将提高到50%。”
对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成都来说,如何追上这条“产业曲线”的上扬弧度,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两头抢占发展制高点。
争夺市场要靠创新
在这场围绕国际化工产业发展前景的峰会上,节能、环保、生态、低碳等词汇不断被提及。这一脉络下,化工新材料成为发展突破口。“中国‘十二五’规划是第一个提到气候变化的计划。”朗盛大中华区总裁柯茂庭认为,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主题,因此,高科技材料的应用市场不容忽视。
以汽车工业为重心,朗盛研发了新型高科技塑料PBT和聚酰胺作为汽车金属替代品,不仅提高了车身强度和抗冲击性,还能减少20%的技术投资和40%的车身重量,让能耗有效降低。
这条“轻”思路与日本东丽株式会社不谋而合。东丽株式会社理事田中利明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他们研发的新型碳纤维材料,这种材料用于飞机或航天器制造后,不仅可以减少20%的材料损耗,还能将碳排放量降低一半。
安德鲁海根预言:“2015年前清洁材料的市场份额将占到40%。”
对新兴市场的争夺已经悄然开始。德国伍德公司已在全球设立了21座工厂,采用创新技术对化工原料燃烧产生的尾气进行滤净和利用处理;陶氏化学每年用于全球研发的资金达到17亿美元;主攻特种化工的赢创工业集团投资2000万欧元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吸纳100多名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