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不合格停批新用水项目
黄观平 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日报
本报讯 省政府近日出台《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与之前出台的《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相配套,构成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重要依据。记者从中获悉,东莞2011~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21亿立方米,较之此前公布的20.95亿立方米略有增长,但仍远远满足不了我市发展的需要。
9大考核指标4个考核等次
记者留意到,《办法》提出了2011~2015年广东省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共分为3大项9个指标,其中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包括用水总量、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3个指标;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包括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3个指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包括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3个指标。
《办法》明确,考核对象为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考核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次。考核内容包括各地级以上市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任务和分阶段工作任务,重点考核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等水资源“三条红线”重要指标完成情况,水资源配置、用水效率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相关配套政策及制度建设等情况。
东莞万元GDP控制指标为33立方米
《办法》对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有关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全部分解到21个地级以上市,作为考核的量化指标。
根据每个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控制指标也不同。有的指标在市与市之间比较,相差10倍以上接近20倍。如到2015年,深圳的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5立方米和10立方米,为全省最低;而梅州市的分别为294立方米和139立方米,为全省最高。
以2015年为参考点,万元GDP用水量控制指标,珠三角地区普遍比较低,大部分都在15~78立方米之间,而东莞则为33立方米。
年度自查、中期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办法》指出,从2012年起,对2011~2015年各地级以上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制度有关指标进行考核,采取年度自查、中期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年度自查从2012年起,每年4月中旬前,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将本市上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总结、自评报告以及相关指标数据完成情况一并报省水利厅。中期考核的时间段为2011~2013年,期末考核的时段为2011~2015年。
最终考核结果由省水利厅按有关要求报省政府审定后予以通报。对考核等次为优秀的地级以上市,省在相关项目安排上优先考虑。对考核不合格的地级以上市责令限期整改,有关地级以上市要向省政府书面说明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整改期间,省水利厅暂停审批该地区除饮用水外的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依法不予批准新增用水项目立项;未按要求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力的由监察部门按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中期考核和期末考核结果报省政府审定后作为下一考核期编制各地级以上市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的依据,并交由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我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21亿立方米
记者翻阅该《办法》发现,根据我省水资源控制指标,东莞2011~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21亿立方米。较之此前公布的《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我市正常来水年在东江流域分配的水量为20.95亿立方米,略有增长,但仍远远满足不了我市发展的需要。
据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我市用水总量已达到21.07亿立方米(含微咸水利用)。随着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进一步增长之后,我市用水供需矛盾将更显突出。据预测,在2020年,即使考虑到节水措施,我市的需水量仍将达到25.3亿立方米。
这也意味着,东莞面临巨大的用水缺口。也正因为水资源紧缺,我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20.7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仅为253立方米(以822万常住人口计),不仅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每人1750立方米的国际用水紧张线,而且低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
去年以来我市未审批新增取水项目
据了解,为了控制我市用水量进一步增长,市水务局在去年就开始制订啤酒、造纸、电子、纺织等八大耗水行业的用水定额指标。目前,啤酒、造纸行业的用水定额指标已经公布,而酒店、电子、纺织、印染、化工等其他行业的用水定额指标也正在制订当中。而且,因为供水用水形势紧张,从去年至今,我市未审批一例新增取水项目。
面对水资源日趋严峻的形势,我市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其他非常规水资源,试图开拓微咸水、中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微咸水是目前我市利用规模最大的非常规水资源。我市的洪梅、中堂、麻涌等镇的部分企业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出资建设了海水淡化利用设施,开始大规模利用咸淡水。
而经过长期的酝酿、调查和研究,《东莞市水资源分配方案》也正式出台,我市各镇街(园区)每年的用水量都将实行总量控制,促进各个镇街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