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来源:烟气利用余热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本质上都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相同的系统观、发展观、生产观、消费观和最终目标。三者在针对的具体问题、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别。绿色经济是一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总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属于绿色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破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约束和自然资源瓶颈,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

绿色经济思想的产生缘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20世纪中叶,遭遇了黑烟滚滚机器鸣的黑色文明之后,人类开始进行绿色反思。先驱者是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她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揭示了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作用,倡导工业发展要注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一思想被认为是绿色经济思想的萌芽。

1972年是人类绿色反思的标志性年份。这一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向人们发出警示:人口和工业的无序增长终会遭遇地球资源耗竭与生态环境破坏的限制。同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环境署(UNEP)成立,与会各国代表共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达成了《人类环境宣言》。从此,环境保护被提上人类发展的议事日程,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逐步被人类接受。

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一词,将绿色经济等同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并从环境经济角度深入探讨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旨在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在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并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新的趋势和潮流。

从绿色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看,绿色经济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绿色经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其内涵包括以下要点:经济增长要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思想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波尔丁在《未来宇宙飞船的地球经济学》(1966年)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波尔丁从物质不灭定律出发,把地球比作宇宙飞船,旨在说明地球是一个物质上封闭的系统,系统中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循环的关系。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

1990年,戴维·皮尔斯和凯利·特纳根据波尔丁的循环经济思想,建立了第一个正式以循环经济命名的循环经济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再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合二为一,共同组成生态经济大系统。

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内外均衡,一体循环”。“内外均衡”就是把反映经济系统内部再生产关系的内部均衡,与反映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再生产关系的外部均衡紧密地结合起来;“一体循环”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从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的高度出发,统筹经济系统内部以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流动关系;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看做是一个功能上相互依存的统一的大系统,从大系统整体功能的再生产循环出发,把握人类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

循环经济实践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陆续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遗留下来的大量废弃物以及消费型社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首先从解决废弃物问题入手,对生活和工业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继而向生产领域延伸,实现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的衔接,推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建立。

循环经济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一是将产业共生和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作为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持续利用。二是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作为循环经济实施的核心。三是把循环经济的推广实施分为由低到高3个层面,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层面,以产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园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层面,以推动绿色消费和废旧物品回收循环利用网络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层面。

20世纪末,德国、日本、丹麦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经验被推介到我国,并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在企业和园区层面进行了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循环经济,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循环经济推广力度最大,发展最广泛、深入的国家。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先后在全国推动了两批包括区域、行业、园区、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低碳经济:目标途径与节能减排一致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起源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此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厘会议的路线图中被进一步肯定。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将低碳经济与经济拯救联系起来,发达国家纷纷部署和实施低碳经济战略,从而使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为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个核心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下组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通过产业、能源和生活消费等低碳化转型,降低经济发展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产业的低碳化转型包括4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低碳化的产业结构,主要手段是大力发展相对低碳的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二是形成低碳化的生产和流通过程,通过清洁生产、能量的梯次利用、使用低碳能源等手段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碳排放;三是设计生产(或提供)在消费过程中碳排放较少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低碳化;四是大力发展为低碳化发展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的新兴产业,如碳排放权交易、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及推广、森林碳汇等。

能源的低碳化转型就是改善以高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提高低碳能源特别是零碳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生活消费的低碳化转型包括大力发展和推广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方式等内容。

低碳经济的目标和途径与中国正在推行的节能减排是一致的。因此,对我国来讲,低碳经济并非一个新的、额外的努力,而是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工作以及国家能源和环境政策的深入和拓展。

目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主动承担了碳减排责任,明确提出了碳减排的强度指标和森林碳汇增加指标,并开始从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扶持政策,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保建设,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试点,建立健全科技、统计、信息支撑体系等方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上海、保定、南昌等城市已先行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率先成为低碳经济试点城市。

 

理事长单位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副理事长单位
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广东银禧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市泽龙线缆有限公司
     武汉中钢安环院华安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东莞市华清净水技术有限公司
     东莞市新华业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红树林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常务理事单位
     广东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迈科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兴隆鞋材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信力特种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广东福利龙复合肥有限公司
     广东上九生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三联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至诚涂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佳景印刷材料有限公司

  理事单位
     东莞市华龙实业有限公司
     东莞市金富亮塑胶颜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德能化工有限公司
     东莞市捷佳塑胶有限公司
     东莞市宇洁新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珠江海咸水淡化研究所
     广东医学院药学院
     东莞广益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
     东莞市星宇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科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东莞市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中心
     东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东莞市英科水墨有限公司
     东莞市超盈纺织有限公司
     东莞市出入境检测检疫局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东莞市环境监测站|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东莞市三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传真:22862897  邮箱:qhpw2015@163.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