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在即

  随着全球对气候问题担忧的加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各国政府都在积极进行碳排放工作。

  近日,中国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在马拉喀什气候大会期间表示,中国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钢铁、石化等高耗能行业将逐步纳入该市场。

  所谓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此前,我国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了碳交易试点,目前广东市场体量最大。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161024日,全国一二级市场累计成交配额12453.02万吨,成交金额达32.3亿元;累计成交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7136.72万吨。

  蒋兆理表示,从若干履约季的结果来看,试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远远快于类似条件的省市,且地方经济发展也保持平稳。

  近年来,我国在碳排放交易试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之下,未来我国的碳市场交易规模将高达4000亿元。不过,碳市场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我国国情与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不同,适合我国国情的碳市场模式需要逐步摸索。能源互联研究者、科技财经专栏作家聂光辉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聂光辉指出,通过7个省市试点的实践,可以在碳交易制度及碳市场建设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为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现在有7个试点省市是分割开的市场,只有建成全国统一市场,才能避免高排放企业转移排放,寻找避风港。而建成全国的交易市场,需要碳金融交易中心,形成一系列产品的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由此进一步构建绿色中心。

  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来看,碳交易的总量仍然没有符合市场预期,七省市碳市场管理和运行相对独立,碳交易机制和规则不尽相同,限制了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此外,对于配额分配以及监管模式不够细化,也被外界所诟病。

  任何制度的实施,都需要监管作为保障,碳排放也是如此。加强核查和监管力度是碳排放市场构建的关键步骤。面对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核查中发现,部分核查机构并未按照国家要求开展核查工作,从而损害了核查报告质量的情况。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碳交易政策得以实施的基础是必须要有健全的市场监管和强制法律约束力的保障。目前,各试点对于市场参与方资质的认证和交易行为的监管也存在着标准不一的情况,缺乏操作性。中央与地方、地方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多重博弈。中圣清洁能源投资(江苏)有限公司大中国区经理陈海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

  对此,蒋兆理表示,未来中国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将采取中央和地方分工合作的模式,即中央政府负责确定配额方法,设计排放标准和市场监管,地方政府直接向企业发放配额,并监管企业履约。

  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等系列法规政策即将出台,而备受关注的碳配额分配工作也已启动。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启动配额注册登记系统和开展第三方核查机构评估。

  有专家指出,针对目前本土的第三方机构明显不足和能力欠缺的现状,加快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提升认证机构的能力,对减排量进行合理权威的认定和核证,保证碳减排交易的顺利开展。此外,国家需要将碳纳入预算管理,实现效率配置和有效管控。

 来源:中国石油与化工减排网


  • 上两篇文章:试论集中供热锅炉的节能技术应用对策
    供暖中燃烧调节和节能不仅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也是能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链条炉为例,论述供暖锅炉运行中的燃烧调节问题和节能对策。
  • 上一篇文章:全球碳排放连续三年持平 中国减少用煤立功
    报告显示,全球矿物燃料制造的碳排放量连续第三年持平。科学家说,这对应对气候变化“有很大帮助”,但仍不足以解决全球暖化问题。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 下一篇文章:发改委:节能减排不离政策引导及制度设计
    “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改善的是整个社会的环境质量,因此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制度的设计。”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经济与技术研究室主任李连成28日在京表示,以提高油品质量为例,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成品油生产企业积极参与以及环保企业的参与,形成三方共同推动的机制。
  • 下两篇文章: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全球第一
    《巴黎协定》11月4日生效。对此,中国政府作出了关键性的重要贡献。普华永道最新公布的年度《低碳经济指数》报告显示,全球近期在脱碳方面取得的进展与各国在巴黎峰会前设定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相一致。中国则首次登上衡量全球主要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指数榜首,这说明中国在煤炭消费量下降、服务业快速增长及经济结
  学会动态
学 会 新 闻
学 会 通 知
技 术 标 准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微信:DGHGXH01  邮箱:dghgxh@126.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