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作为新兴城市,河北省廊坊建市初期工业可谓一张白纸,在无工不富的工业化时代,工业项目成为廊坊的稀缺元素。但就是在求“工”如渴的情况下,廊坊对工业项目也并不照单全收,而是始终坚持环保审批一票否决,在年财政收入只有28亿元时,就拒绝了一个年纳税1亿元的高耗水企业。对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本土工业也毫不手软,坚决关停、拆迁了一批“三高”企业,治、改、拆锅炉近千台。走工业化高端路线的决心可见一斑。
少了高耗能、高污染的沉重负累,轻装上阵的廊坊不仅没有违背“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的发展规律,反而在工业化的道路上比别人跑得更快。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445亿元,比1990年增长53.5倍,年均增长24.7%;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22.4亿元,比1990年增长18.3倍,年均增长17.5%。2009年以来,全市实施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400多项,其中工业项目1000项,占比达71%左右。而且,廊坊开始把目光锁定在后工业化时代宜居名城目标上,正向廊坊市领导指出,二三十年后最珍贵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绿水青山”廊坊的产业结构不仅“轻”而且“巧”。廊坊始终按照把一两个产业做足、做好、做透的这一理念,紧紧围绕市情实际,瞄准并着力做好“一两个产业”近几年,这“一两个产业”已经悄然“浮出水面”,而且尽展“王者风范”: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占全市GDP比重达到了14%;新能源产业也异军突起,其中发展势头最好的光伏产业销售收入三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15%;装备制造业未来3年销售收入可达1000亿元;2009年以来新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中,服务业项目占到总数的26.9%,完成投资占到45.8%,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有望达到580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比将超过60%。未来3到5年,四大产业销售收入可突破3000亿元,实现全市经济总量的倍增。这是廊坊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
(一)低碳经济是经济目标,更是社会工程,廊坊向低碳经济转型仍面临较多制度约束。从社会发展来看,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是廊坊市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当前廊坊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从能源结构来看,廊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呈快速增长趋势,但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根本改变。
(三)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从根本上说,低碳经济引领的新兴产业革命依然是技术与生产力革新问题,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廊坊目前正大力引进推广清洁能源技术,但与低碳经济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技术人才缺乏,不足以提供大规模开展低碳经济的需要。二是资金支持不足。这将对地方财政产生巨大压力。
(四)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廊坊低碳经济在许多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但多是点和块的试验,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此外,廊坊低碳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主要依靠政策投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或是融资规模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五)发展低碳消费模式,加强生态责任意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当务之急。目前,廊坊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化给民众的居住、就业、生活、消费等方式都带来了深刻变化,不仅涉及社会经济问题,还涉及资源和环境问题。民众要树立与低碳消费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市民对使用小汽车出行可能带来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感受绿色交通出行对环境改善的作用;购买面积适度的房子,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发展绿色产品的规模生产,提倡居民对初级食物的消费,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食品行业的再加工,引导居民养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提高居民膳食质量,改善营养构成,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尚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