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网
多晶硅是生产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的关键原料。近些年来,中国多晶硅产业出现了一波三折的过山车行情。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多晶硅产业伴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兴起而蓬勃发展,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作为新能源“新贵”,多晶硅从2006年的50美元/千克,暴涨至2008年的最高400多美元/千克。
巨大的利益刺激了地方政府和众多企业的投资热情,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多晶硅和太阳能光伏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心。中国多晶硅2006年的总产量只有87吨,2007年增长到1139吨,2008年增长到4300吨,当年的市场需求约1.7万吨。全国数十个城市都在打造光伏产业园,很多地方都提出了打造千亿级光伏、多晶硅产业园的目标。多晶硅总规划产能到2010年超过10万吨,超过当时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产能的疯狂扩张,使曾经的朝阳产业迅速沦为产能过剩产业,多晶硅价格一落千丈,2009年跌落至约60美元/千克。更为致命的是,2011年以来,美欧相继对华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制裁,同时国外低价多晶硅涌入中国市场。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骤变,2012年多晶硅价格最低探至约15美元/千克。
到2012年下半年,国内近9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在产企业也是苦苦支撑。整个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产业遭受重大打击,龙头企业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骨干企业赛维LDK、大全新能源、英利新能源等企业陷入持续亏损,超日太阳出现债务违约。
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有关部门连续发布关于光伏并网发电、上网电价补贴等利好政策。同时中欧太阳能光伏贸易争端得到妥善解决,中国对美、韩多晶硅实施反倾销措施,光伏发电应用市场逐渐回暖,多晶硅的价格也在9月份开始出现了反弹,企业复产、扩产渐有抬头之势。
●中欧贸易争端始末
2012年9月6日,欧盟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
作为对欧盟贸易制裁的回应,2012年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2013年7月27日,经过谈判磋商,中国与欧盟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友好”解决方案。中国企业每年可向欧洲出口7吉瓦的组件配额,配额内的产品将不征收双反税率,但需要承诺产品价格不低于0.56欧元/瓦。百余家企业参与了价格承诺。
2013年12月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未参与价格承诺的中国光伏组件和电池生产商征收双反税,税率为47.7%~64.9%。
2014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与德国瓦克化学在北京签署协议。瓦克在协议中承诺,不以低于协议规定的最低价格向中国销售瓦克在欧洲生产基地出产的多晶硅;中国商务部则相应地不对瓦克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中美贸易争端始末
2011年10月19日,美国太阳能世界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双反调查。
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最终裁定对中国产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该案成为我国清洁能源产品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救济调查。
2014年1月2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大陆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同时对从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2014年1月2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终裁决定,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征收反补贴税与反倾销税。对自美国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反补贴税率为0%至2.1%,反倾销税率为53.3%至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