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力推清洁生产 重金属污染防治见实效

来源:中国电镀网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重金属污染不同于其它污染,它极难降解,甚至可能永远在环境里循环,对人群造成极大危害。
   
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是产生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领域之一。特别是在铜、铅、锌、锡、锑、汞冶炼过程中,少量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会随三废排放,对环境、生态造成污染和破坏。
   
近年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已把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重金属污染防治摆在了突出位置。
   
节能减排新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我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为3696万吨,比2011年增长7.5%。其中,精炼铜产量为582万吨,同比增长12.1%;原铝(电解铝)产量为2026万吨,同比增长12.2%
   
数据显示,2011年,有色金属工业总能耗约15137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4.35%。其中,电力消耗为3568.2亿千瓦时,占全国电力消耗量的7.59%,其中电解铝企业电力消耗2246.8亿千瓦时,占有色金属行业电力消耗的63%,占全国电力消耗的4.78%2011年,有色金属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885tce/万元(2005年不变价),比2010年下降3.4%
    2012
年,有色金属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下降,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投入运行,铝锭综合交流电耗进一步降低,2012年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下降到13844千瓦时/吨,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9千瓦时/吨,节电约13.9亿千瓦时;铜冶炼综合能耗降到324.7千克标煤/吨,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9%;我国自主开发的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工艺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骨干铅冶炼企业的技术装备整体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但是部分企业能耗仍然偏高,铅冶炼综合能耗450.5千克标煤/吨,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电锌综合能耗均呈下降趋势,2012年电解锌综合能耗降到911.9千克标煤/吨,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9%
   
协会积极推进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有色行业花大力气推动了清洁生产。
   
大力推广了一批清洁生产技术。有色金属行业重点实施了一批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削减,对有色金属行业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全行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发挥重大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如氧化铝生产产生的赤泥,目前企业的堆放量已经超过2亿吨,不仅可能污染地下水源,而且存在造成严重安全事故的隐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最近几年,我国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初步实现了赤泥的综合利用,从中回收了大量的铁、碱等有价元素,综合利用量达到产生量的25%以上,实现了变废为宝
   
促进有色金属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推动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有色金属的品种多,具有许多特殊的功能,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材料。例如,在汽车上推广使用铝、镁材料,可以促进汽车实现轻量化,进而降低油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我国企业自主开发的全铝制拖挂车,在同等载重情况下,可以比钢制车减少油耗4%~6%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部组织的稀土企业环保核查再生铅和蓄电池行业环保核查等管理监督工作,促进了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 上两篇文章:PM2.5来源是啥?在线仪器立即知道
    来源:广州日报   PM2.5的防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要先弄清PM2.5颗粒的来源才能有效进行防治。记者昨日获悉,广州即将启动PM2.5在线源解
  • 上一篇文章:我国研发新工艺实现金属镁清洁生产
    来源:中国质量报 据新华社电 从青海省科技厅获悉,中科院盐湖研究所的专家日前研发出一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属镁制备新工艺,在利用青海盐湖氯化镁和

  • 下一篇文章:东莞两年后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
    来源:南方日报  在东莞,散发着恶臭的内河涌和劣质水库水质一直备受诟病。19日,记者从东莞市环保局获悉,为改变这一现状,在未来数年,东莞将出台多
  • 下两篇文章:北京市发改委和财政局开展服务业清洁生产审核三年推广计划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批复的《北京市服务业清洁生产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5年)》工作部署,
  学会动态
学 会 新 闻
学 会 通 知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微信:DGHGXH01  邮箱:dghgxh@126.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