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节能减排可否“强制保险”

来源: 中国节能服务网 

 

核心提示:日前,环保部与保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在涉重金属企业和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环境污染责任险被称为绿色保险,是继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强制险后,第二个全国性的强制险。其中明确了强制投保企业的范围,包括重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铅蓄电池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内涉及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企业。

关键字: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绿色保险 排放企业

  日前,环保部与保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在涉重金属企业和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环境污染责任险被称为绿色保险,是继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强制险后,第二个全国性的强制险。其中明确了强制投保企业的范围,包括重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铅蓄电池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内涉及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企业。

  据介绍,我国已在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相关试点,投保企业达2000多家,承保金额近200亿元。运用保险工具,以社会化、市场化途径解决环境污染损害,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减少污染事故发生;有利于迅速应对污染事故,及时补偿、有效保护污染受害者权益。这种保险模式将有效遏制能源和环境问题恶化。

  强制险校改环境责任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污染隐患多,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比较严峻。随着《指导意见》印发,各地方试点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

  河北省目前正在按照环保部、中国保监会划定的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范围,进行相关行业的基础情况调研,明年将在重金属等行业全面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据悉,试点将按照先点后面、先易后难原则,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城市、试点范围,研究制定全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力争年底前全省基础工作到位,2014年全面实施。据悉,河北省在2009年就已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写进有关条款,并于2011年率先在保定市开展了试点。保定市共有53家企业完成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投保,保险金总额9000万元;2012年度,该市共有57家企业投保,保险金总额8000万元。

  根据相关指导意见,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计划用两年时间,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并初步建立重点行业基于环境风险程度投保企业或设施目录以及污染损害赔偿标准。据悉,试点阶段,将采取确定保险机构、统一保险条款、集中投保承包的共保方式进行。保险费率各档基准值均不超过2.3%。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风险等级等因素分为9个档,且参保企业全年累计责任赔偿限额最高6000万元。此外,根据陕西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试点工作,保险机构将建立专门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服务团队,政府方面也将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赔偿调解处理中心,建立环境污染损害专项赔偿基金,使污染受害者得到及时赔偿。

  经过三年的探索,今年3月起,青岛市全面启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涉及石油、化工等12家企业列入试点名单。试点工作将建立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保险监督管理部门、保险公司、投保企业四方有机结合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协调运作机制,不断增强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青岛市环境监察支队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我们采用的都是行政强制的手段来推行环境保护,可调用的资源有限。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引入,则是借助了市场的手段,有利于调用丰富的市场资源,助力环境保护。这将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两会期间,也有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也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提出了新的建议和可行性意见,如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细化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财税支持;构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绿色信贷的联动机制等。

  节能成效也要中求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国际上通行的实施环境风险管理的市场化手段,对遏制污染物排放和健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保险机制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行有助于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随着保险领域责任保险功能的扩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强制责任保险正在成为一般责任保险、社会保险之外的另一类重要保险,并受到各国政府和学界的重视。既然如此,笔者在想,强制责任保险是否也适用于节能减排工作,并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推广,有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如果在试行中,相关部门基础政策的支持力度、投保企业的专项补贴及相关的配套机制都能得到完善。那么笔者相信,这种绿色保险制度将是我国建立循环经济政策的又一次探索,不仅能在经济与节能减排中获得双赢,将对服务生态文明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会动态
学 会 新 闻
学 会 通 知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微信:DGHGXH01  邮箱:dghgxh@126.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