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化新闻
面对市场不振、开工不足困局——
“当下经济增速放缓给化工企业带来的影响绝不可小觑。”日前,记者在一个化工企业座谈会上不止一次地听到这种声音。
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虽然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不少化工企业却叫苦不迭,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需求乏力、出口贸易大幅下跌,导致一些企业开工严重不足。
安徽一家化工企业的宣传部长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仅为正常年份的60%左右,企业出现较大幅度的亏损,公司领导几乎全部在外面跑市场、要货款,日子不好过。记者了解到,类似的情况在化工行业内还有不少。
“虽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给行业带来了困难,但一些转型较早的企业纷纷逆势而上,日子过得还不错。”日前,记者对一些企业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印证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一位领导的观点。
记者还了解到,传统产业做好了也是有前途的。当下,虽然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外部需求减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大部分化肥生产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然而记者了解到,一些化工企业由于在传统化工领域“精耕细作”,耐得住寂寞,坚持科技创新,练就了较为过硬的本领,在行业产能过剩和市场下行的情况下,仍能抗得住。
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海军告诉记者,在尿素价格跌至每吨1700元左右的情况下,企业仍有钱赚。而面对同样的市场行情,现在的市场价早已高出成本,不少化肥企业已经亏得剜心剐肉般痛。
谈及赚钱的秘密,刘海军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比如,华鲁恒升自建厂以来,每年搞七八个技改项目,日积月累,形成了现在的煤基多联产的大格局,攻克了气化炉使用烟煤技术,而烟煤较无烟煤在价格上每吨要便宜400元左右,形成了200万吨级合成氨或甲醇的“气头”规模。此外,该公司还通过多联产技术,在“气头”规模一定的前提下,对后续工艺采取了合成氨和甲醇齐头并进的灵活的产业链,即可随时调整合成氨、甲醇、醋酸和醋酐等多个产品的产量,哪个产品赚钱,就扩大其下游产品产量,这样,既能保证“气头”开足马力,又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多元发展也使企业有更多的回旋余地。近年来,由于不少化工企业采取了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发展策略,使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的形势下,“东方不亮西方亮”,即企业里一些产品销路不畅,而另一些产品又产销两旺。
湖北宜昌兴发集团是一家以磷化工为主、多元发展的企业。该公司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充分利用企业所在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及企业的品牌优势,另辟蹊径,大力发展旅游、物流、金融等多元新型产业,带动了企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据该公司董事长李国璋介绍,兴发集团今年上半年旅游实现营业收入4433万元;物流业务同比增长44%;金融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41万元。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则坚持“以电为主、多元协同”,在煤化工领域异军突起,企业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9亿元。
高端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由于不少化工企业较早地注重调结构、转方式,积极走向产业链的高端,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山东东岳集团自成立以来,坚持创新发展,使企业一举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中国氟硅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宣传干事于超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虽然氯碱、氯甲烷等产品市场形势不太好,但东岳集团高端氟化工以及有机硅如硅橡胶、硅油等产品表现不俗,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占稳了脚跟。
兴发集团除传统的磷肥以外,更重视对磷的深加工,走高端磷产品路线。该公司宣传部部长吴平告诉记者,他们以精细化工为中心,实现磷化工向非磷化工延伸,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延伸,工业级化工产品向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化工产品延伸。在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产品领域,他们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还出口国外,每吨价格达到数万元,产品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