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或将撬动6万亿市场

来源:经济日报

617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低碳日”,低碳发展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低碳经济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剂良方。近年来,我国通过节能、提高能效、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加强生态建设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从中长期看,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是必然选择

  “倡导全面践行绿色、节能、低碳理念,以实际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说,对于一个13亿人口大国而言,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之路,已经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推动低碳发展,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重要变化,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数据显示,201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02%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掉以轻心。”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说,今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部分地区空气污染较为严重,这表明我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并逐步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30年里集中显现,呈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增加了我国环境问题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能源消费总量还会相应增长。转变传统的高碳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解振华表示,我国人口规模庞大、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现有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是我国面临的唯一选择。

  低碳撬动6万亿元市场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绿色低碳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世界各国已经把通过绿色低碳发展的途径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共识,这也带动了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已初具规模。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正全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未来年均增长将在15%以上。到“十二五”末,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8万亿元,在整个节能减排领域的市场空间将达到6万亿元。

  按照测算,“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投入将达到2.3万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吸纳就业人口3000多万人,年均增长15%以上。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要达到1.8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由5%提高到30%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绿色低碳市场的发展将非常广阔,将为企业发展带来很大机遇。”解振华表示。

  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共赢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低碳发展不仅是压力,更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上,远大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跃表示,企业不应该把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视为“赔本买卖”,而要努力挖掘其中的商业机会,实现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认为,工业企业不仅是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要主体,也承担着为节能减排提供产品、技术和装备的主要责任,其绿色、低碳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全社会低碳发展的进程。因此,工业企业应充分发挥新兴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企业应积极主动地研发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打下扎实基础。”解振华说,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政府和企业都要在技术创新方面增加投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也应该共同研发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技术,解决好未来的技术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

  解振华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产业、财税、价格、投资、金融等经济政策,深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加快资源环境税改革,着力发挥市场手段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水价、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建设,加快修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标准,建立汽车、燃油经济型指标。

  专家指出,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潜力还很大,必须全面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低碳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低碳、环保的社会风尚。


  • 上两篇文章:我国首个“低碳日”各地践行生态环保理念
    来源:东莞日报6月17日是我国第一个“全国低碳日”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全国各地民众以不同方式参与这一活动以实际行动实现“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的主
  • 上一篇文章:我国复合光催化体系研究引关注
    来源于:中国化工报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团队撰写的综述文章——《助催化剂在光催化和光电催化中的作用》在《化学研究述评》上发表。这是第一篇比较

  • 下一篇文章:首届国际低碳城论坛17日在深举行
    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网  昨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低碳
  • 下两篇文章:深圳碳交易今日开市 个人”炒碳”门槛3000元
    来源:低碳工业网作为全国首批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之一,深圳碳交易市场18日启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开市交易。启动后,国人即可像炒股一样开户炒“碳”。
  学会动态
学 会 新 闻
学 会 通 知
技 术 标 准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微信:DGHGXH01  邮箱:dghgxh@126.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