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阿里巴巴化工资讯
化工企业跟环境是什么关系?在大多数人眼中,答案可能很简单——对立。
化工企业对水、空气造成的污染经常见诸媒体,化工行业也被认为是高耗能产业,为当地带来资源压力,化工与环境的关系俨然成为一个僵局,而“谈化色变”也已经成为社会的常见反应。
但在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化工理事会主办的一场论坛中,诸多石化、化工领域的学者和企业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社会各方面认为化工是一个造成污染的主要来源,这是过去化学工业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今后的环境生态污染问题是要靠化学工业来解决。”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说。
多位行业人士认为,未来中国化工行业仍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行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化工行业而言,来自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依然存在,如何破题,是事关化工发展态势的重要思考。
压力重重
从数量上说,中国已经成为石化大国。截至2012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经达到6.63亿吨/年,全年原油实际加工量46781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1520万吨/年,2012年乙烯产量为1486.8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石化行业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支撑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说。数据显示,石化行业的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的71.3%上升到了2010年的77%。
但王基铭认为,石化行业已经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强化管理等方式节能减排,“跟2005年相比,2010年石化与化工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了35.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1%,废水排放总量下降8.9%,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下降82.7%”。
“但目前企业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王基铭说,“先进产能和落后产能并存,装置及单位产品能耗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装置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等因素,一些200万吨/年以下的小型炼油厂要比达到规模的炼油厂能耗平均高出45%以上。
民众对石化行业的抵制情绪在对二甲苯(PX)项目上集中爆发。厦门、大连、宁波、成都、昆明等地的项目都遭到强烈抵制。“目前把PX妖魔化了。”王基铭说,“对石化行业来说,环境问题处理不好,就难以发展。”
如何破题
来自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似乎把石化、化工行业逼到了墙角。
面对这样的僵局,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吴柏均认为,信息透明化很重要。“化工产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化工门类繁多,但是不管再小的化工项目都是一个小的系统,除了自身生产环节以外,涉及与环境敏感者的沟通、技术论证及信息的公开透明,企业决策者要在进行项目选择的时候更为系统地考虑问题。”他说。
华东理工大学能源与化工产业方向EMBA已经正式启动,旨在培养更多具有系统思维的行业领军人物。
在企业层面,这一观点已经被接受并付诸实践。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关志华表示,在巴斯夫已形成了对生产环节的环境风险管理,并且与社会大众沟通。“我们不断地跟社会大众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关志华说,“需要跟他们说明化工行业是干什么的,我们并不是关起门不断偷排,而是更加透明和公开地面向公众。”
产业如何布局也是破题的一大重点。
王基铭表示,目前我国石化产业区域布局分散,集约化水平偏低,产业内容雷同问题严重。
“对于整体的布局,国家有相应的产业规划。”吴柏均说,“化工涉及供水和排放的问题,因此基地化和集中化是一个基本原则。但由于水的限制,当前整体的布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然而,目前由于地方之间竞争激烈,有时负责招商引资的开发区根本不考虑供水和排放,从而导致污染控制出现问题。
“我国可以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增加排污权交易等手段,部分消化石化、化工行业在治污和减排方面的成本,促进节能减排,进而增强中国化工在环境制约下的世界竞争力。”吴柏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