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 中国化工信息网
随着私家车数量日益增多,废旧轮胎的数量也不断增长,这些轮胎一旦处理不当,就成为影响百姓生活的“黑色垃圾”。如何变废为宝,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废旧轮胎利用少
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青岛市政协委员王玲、程淑萍等人针对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的提案作了前期调查。调查显示,2006年至2011年,青岛市机动车数量由54万辆增加到116万辆,汽车总数的增长也导致了废旧轮胎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去年我国产生废旧轮胎2.8亿条,总重量1018万吨,这么多废旧轮胎不利用好会造成污染。”王玲说。
作为轮胎生产大国,我国废旧轮胎回收率却不足50%,而发达国家普遍在90%以上。虽然目前废旧轮胎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途径是轮胎翻新,但我国的翻新率仅为3%,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值。以山东为例,三角(威海)华达复新有限公司和赛轮公司轮胎翻新厂是我省规模最大的轮胎翻新企业,其年产能分别有10多万条,其他企业年产能仅有几千至几万条,而美国一家企业的年翻胎量就高达2000万条。
如今,如何消化、吸收逐年增加的废旧轮胎,以及如何将这些废旧橡胶制品转变为资源的综合利用,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整个行业发展尚不规范
孙其(化名)从事废旧轮胎回收多年,主要的客户就是各个修车厂。“老百姓的私家车要换胎一般都是在汽修厂,更换之后的旧轮胎多数都留在了汽修厂。”孙其说,汽修厂收了旧轮胎之后,会卖给自己这样的中间商,然后中间商再继续转卖,至于卖给谁用来干嘛合不合法根本没有人管,价格则是看市场。
正是因为缺乏废旧轮胎回收处置利用的相关行业法规,以及监管的空白,导致小作坊用废旧轮胎炼油造成污染的问题一直存在。据了解,小作坊处理废旧轮胎大多采用土法炼油的方法,由于投资小、工艺和生产设备落后,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源消耗巨大,而且会向周围环境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硫化氢、苯类等有害气体,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毁灭性破坏。
除此之外,对于回收、处置废旧轮胎方面缺少财政补贴等相应鼓励政策,也使得一些新能源企业发展受挫。在青岛福瑞斯生物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德华告诉记者,由于看好废旧轮胎炼油的国际市场,公司花费300万美元构建一套先进设备,从投放废旧轮胎到加工出初级柴油,仅需8个小时即可炼出柴油,而且整个过程不会产生污染。
“我们炼一吨油卖5000元,各种税收就要花掉1500元,再加上回收轮胎的钱及设备、人工等成本,利润太低了,企业没有积极性去做。”郑德华说,其实橡胶回收容易,而且炼油成本也比用地沟油炼油更低,再加上青岛橡胶轮胎业发达,发展废旧轮胎炼油具有很多的先天优势。
针对政策缺失、监管不到位、行业不规范等问题,山东省橡胶行业协会也呼吁国家尽快制定并实施实质性的相关扶持和规范法规。
期待出台更多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