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东莞制造“神话”仍在

来源:信息时报  

  十年过去,东莞的经济增长了5倍。前面的五年,东莞是一名有点粗糙的汉子,飞奔在平坦的路上;而后面的5年,则是一位愁眉紧锁的女人,一步一个印痕。2012年,东莞全市GDP超过5000亿元。

  拨开数字的迷雾,东莞的经济尽管仍然一路向前,但却是一路艰辛,尝尽“冷暖”。尤其是近两年,标兵已远,追兵已近。东莞昔日的荣光,不再灼人。在转型的大势下,东莞经受着艰难的转型之痛去年东莞的经济增速只有6.1%,全省最低。不过,痛归痛,却是成长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2003

  一路高歌

  这一年,非典型肺炎肆虐大江南北。而东莞的经济仍然一路高歌,延续以往的两位数增速。

  2003年,东莞全市生产总值达947.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增长速度创近5年新高。“东莞制造”响彻寰宇,最具代表的是在高基数上快速发展、在高竞争中创新发展、在高难度上稳步发展和在高速度上理性发展的“四高”特色。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佟星,2004年在广州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会上谈到,东莞将坚持成为现代制造业名城的目标,实现质量效益速度的统一、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统一、城乡的统一、内援型经济和外援型经济的统一,创新东莞的体制、法制、营商和人居等环境,保持东莞发展的良好势头,争取在2010年能够名副其实地率先实现现代化。

  中国产业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出口原材料,赚取可怜的外汇,附加值非常低。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国际代工工业增长方式。东莞的崛起,主要在这一个阶段。1985年,东莞开始实施“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战略,推动了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向型工业发展。

  2007

  腾笼换鸟

  这一年,被称为东莞版腾笼换鸟的口号“双转型”被定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

  2007年,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推动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变的“双转型”战略出炉。

  当年,东莞全市生产总值为3151亿元,增长18.1%,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市的第一位,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华南模式”的缩影。但是这些表面光鲜的数据,却难掩内里的疲态。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制造产品等经济效益产出的同时,也制造了土地紧张、治安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和压力。

  现任广东省副省长、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刘志庚,当时就认为东莞面临的是一种“双边缘化困境”,即所引进的产业仍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为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而本土产业成长空间受挤压,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落后,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东莞正面临一个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拐点,也是一个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刘志庚曾说,如果“转”得好,那么东莞将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转”不好,东莞则可能坠入经济滑坡、贫富分化和社会动荡的深渊。

  “东莞奇迹”遇上“双边缘化困境”,变得有点后发无力。一场脱胎换骨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调整,亟需在东莞全面展开。

  2008

  寒潮来袭

  这一年,经济危机开始横扫世界,东莞也未能幸免。虽然并没有“哀鸿遍野”,但企业也是惨淡经营。

  2008年,东莞全市生产总值为3702.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一年后经济指标下滑,30年来持续两位数增速的东莞GDP,在当年的一季度史无前例地出现负增长,对外出口下降了25.9%,全年也只比上年增长5.3%。这对于一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东莞而言,痛苦得难以接受。2009年,东莞全市生产总值为3763.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三大产业比例为0.4:47.1:52.5,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二产业。

  其实,早在经济危机到来的2006年,东莞就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模式,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等手段,打造低碳经济。松山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好注脚。东莞的“自我革新”尽管有点晚,但总算走在了危机的前头,不至于打一场毫无准备的仗。

  即便在金融危机肆虐之时,东莞在高呼“四个忍得住”中,仍然坚定地推进转型升级。早谋划、早行动、早落实,东莞在转型的道路上,再次先迈一步,在转变中赢得了主动。

  2010

  三重建设

  这一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

  2010年,东莞市的GDP达到424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3%。东莞再次挺过了金融危机,外贸出口迅速恢复。全市进出口总额1210.2亿美元,其中出口694.5亿美元,分别增长28.5%和25.9%,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2011年,徐建华掌舵东莞市,航向更加清晰,“三重建设”成为东莞政治经济的主旋律。作为转型升级的重锤,带来了一系列好项目的同时,也让本来土地资源就稀缺的各镇街看到了希望,也体验到巨大的压力。

  任何一个政策,都能在过去的岁月里找到它的影子。2010年,东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822023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增加了1774537人,增长27.53%。东莞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从五普期间的89.42上升为117.81,男少女多的局面扭转为“男多女少”。有专家学者指出,之所以发生如此变化,与东莞产业的适度重型化有关以前轻工业比重大,需要的女工多;现在重工业比重增加,需要的男工就增加了。

  2012

  区域一体化

  这一年,东莞GDP有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2012年,东莞完成生产总值5010.14亿元,经济总量正式加入“5000亿俱乐部”。在经历过第一季度的“寒冰”之后,尽管后来稳步回升,但东莞GDP的增速仍然在全省垫底。这一年,东莞的GDP增速最终以6.1%的数据,远远落后于既定目标。曾经灵活,并创造过经济奇迹的镇村经济体制,因土地资源需要整合而再次受到舆论的关注。

  在现有行政区划难以调整的情况下,“水乡经济一体化”成为在湖面上激起涟漪的一块石头。2012年6月18日,《东莞水乡片统筹发展概念规划》初步完成并被公布。根据这个规划,东莞水乡片规划范围确定为10个镇街,核心区面积266平方公里,规划协调区212平方公里,将集生态、旅游、宜居、现代物流于一体。

  徐建华剑锋所指,似乎不仅仅是水乡经济的一体化。在2012年全市年中点评现场会上,徐建华曾经表示,其他片区要借鉴“水乡一体化”的理念,开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同时,他还鼓励各镇街统筹、协调发展,注重东莞与广深之间的合作共赢。

  而长期以来,东莞各镇街百舸争流,各自为政,“诸侯经济”日显掣肘;在珠三角“左右逢源”的同时,也饱受着空间的压迫。十年已逝,“东莞制造”神话仍在,但危机四伏。今后何去何从,或许不仅仅是转型升级能走多远多深那么简单。


  学会动态
学 会 新 闻
学 会 通 知
技 术 标 准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微信:DGHGXH01  邮箱:dghgxh@126.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