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碳交易规则可能成为另一个WTO规则,但国际金融体系的制高点不是钱而是标准,中国目前面临着制定完善标准、把握排放权话语权的急迫需求。
面对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渗透”、国内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249家来自能源生产企业、能源消费企业、节能减排领域的单位,结成了“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以期推动中国节能减排标准化进程。
涉及有色、钢铁、氧化铝等高耗能产业的能耗限额标准将进一步提高,能耗限额将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依据;能效标识的强制推广产品将扩展到打印机、计算机主机等办公设备和微波炉等小家电产品;针对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化标准即将大范围征求意见,并将设定行业实施指南;我国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碳标识制度,将选取几类产品开始试点……一系列节能减排标准将持续推进。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在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分为三路力量进行角逐。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如何分配成为争论的焦点。
西方发达国家希望将“2050年时全球升温的幅度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与“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500ppm以内”之间画上等号。这意味着,到2020年全球约有8000亿吨二氧化碳的未来排放权。
欧盟决定从2012年开始对航空领域征收碳关税,所有飞到欧盟的飞机都将按照燃油量计算碳关税,中国航空企业每年或将为此增加20亿元左右成本。未来欧盟碳关税的征收将拓展到海运,甚至进口产品方面,而在碳排放测算和评价方面中国处于“被动”局面。一旦征收碳关税普遍强制执行,就意味着中国这样以原材料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利润将大幅降低。
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广泛应用有可能给我国带来大面积的行业“技术入侵”,导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也对我国企业碳排放评价工作带来较大的技术难度、增加成本;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全面推广实施,可能带来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如果标准用于同类产品间的比较,就将对我国的出口产品不利;标准用于为碳税提供技术支撑,也会对我国出口商品形成威胁。
为了改善当前国内节能减排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互不统一,检测评价方法不统一的现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协同涵盖能源生产企业、能源消费企业、节能减排领域的249家单位,结成了“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
据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秘书长李爱仙透露,该联盟旨在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化研究,探索出联盟标准,在条件成熟后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据易碳家熟悉,该联盟今年将以太阳能热发电、能效领跑者、温室气体核算与管理、燃油添加剂节油评价、稀土永磁电机能效标准、高压电机能效标准为切入点,开展标准研究、应用试点。
在节能方面,目前我国有涉及有色、钢铁、氧化铝等高耗能产业的27项能耗限额标准,随着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推进,2007年和2008年出台的第一批能耗限额标准已经显得门槛过低。据悉相关标准将做调整提高,部分省份已经被要求将能耗限额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依据。
此外,能效标识的强制推广产品将在原有冰箱、空调等20余种产品的基础上,再加入打印机、计算机主机等办公设备和微波炉等小家电产品。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副院长林翎透露,在减排方面,针对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化和清除的方法及标准已经完成研究,该标准将大范围征求意见。这一标准将用于支撑国内工业企业进行碳减排的核算报告,还将根据各行业的特点分别设定实施指南,目前针对钢铁、纺织和水泥的碳减排量化核算指南正在制定中。
根据“十二五”规划“建立低碳产品制度”的目标,我国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碳标识制度正在研究制定,低碳产品的认证管理办法将选取几类产品开始试点。作为产品碳足迹评价不可或缺的工具——碳排放基础数据平台及评价工具,将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开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