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2012清洁能源发电占比21.4% 减少煤耗3.5亿吨

2012年我国共消纳清洁能源电量1066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了3.5亿吨标准煤的燃煤消耗 

  清洁能源具有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特点,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处于中等水平

  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与工业污染有密切联系。15日国家电监会发布的一条消息,令人看到了污染治理的希望。

  据电监会监测,2012年我国共消纳清洁能源电量106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5%,占全部上网电量的21.4%,较去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水电86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3%,核电9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6%,风电10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5%,太阳能发电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4.4%。

  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增长

  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相比,少排放甚至零排放,是清洁能源的鲜明特点。

  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最新6000千瓦及以上供电标准煤耗率(326克/千瓦时)计算,2012年我国消纳的清洁能源电量减少了近3.5亿吨的标准煤的燃煤消耗。而实际上,我国还有不少6000千瓦以下的燃煤机组,这些机组的煤耗率更高,2012年清洁能源电量所减少的标准煤消耗量肯定超过3.5亿吨。

  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增长。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11.4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4890万千瓦,同比增长6.8%;核电1257万千瓦,同比增长0%;风电(并网)6083万千瓦,同比增长31.6%;太阳能发电(并网)328万千瓦,同比增长47.8%。

  仅用了短短10年的时间,我国水电就实现了水电总装机规模比新中国成立50年的总和翻一番的超越。2004年我国水电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并于2010年突破2亿千瓦。仅用5年半时间,我国就走过了美国、欧洲15年的风电发展历程,实现了风电从200万千瓦到5000万千瓦的跨越,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

  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是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后盾。在风电领域,我国已具备1.5兆瓦以上各个技术类型、多种规格机组和主要零部件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陆地和海上风电开发需要。在光伏领域,我国已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制造产业,早在2010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就占到全球光伏电池市场的50%,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光伏发电制造产业链。在核电领域,我国已经形成了三代核电AP/CAP系列批量建设的条件以及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初步走在世界三代核电应用和创新的前列。

  新能源发电前景广阔

  清洁能源的发展,为我国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处于中等水平。截至2011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为8%。

  依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力争新增投产风电超过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超过200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超过1000万千瓦。争取到2015年,全国风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超过2100万千瓦。经过努力,全国风电装机可望达到2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


  • 上两篇文章:含砷废酸实现资源化利用
    14日,记者从广西南宁东和新赢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了解到,由该公司和广西大学共同研发的含砷废酸的治理和资源化技术获得突破。科研人员应用自主开发的硫化钡双循环喷射反应法处理含砷废酸技术,使处理后的废渣资源化,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含砷废酸企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企业可实现清洁生产,变废为宝。
  • 上一篇文章: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增长 去年发电减煤耗3.5亿吨
    2012年我国共消纳清洁能源电量1066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了3.5亿吨标准煤的燃煤消耗  清洁能源具有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特点,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

  • 下一篇文章:2013深圳新增3亿空气治污费
    2013年,深圳将加大节能环保支出,计划安排95.1亿元,比2012年年初预算增长16.5%,其中,新增安排空气环境污染治理经费达到3亿元。在昨日的
  • 下两篇文章:工业绿色发展有四大突破点 节能减排将法制化
    未来的竞争将是能源利用效率的竞争,谁掌握了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谁就有了发展权,谁就抢占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我们的工业文明正处在十字路口……人为
  学会动态
学 会 新 闻
学 会 通 知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微信:DGHGXH01  邮箱:dghgxh@126.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