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初,某品牌新款手机开始在国内销售。开卖第一天,各专卖店门前都是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对最新式手机的狂热追求,是造成大量废弃手机的重要原因。图为位于北京三里屯一家专卖店前排队的人群。国新
北京某大学大二学生小成,是个不折不扣的“手机控”。对她而言,每年换一部新款手机成为闲暇兼职的最大动力。从塞班到安卓,从WP7到iOS,聊及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和性能,她如数家珍。
听说自己使用的品牌智能手机存有有害化学物质,小成格外关注。当记者问及废弃手机带来的危害时,她的思路有些卡壳。
相形于废弃手机造成的二次污染,人们似乎更关注近日网上盛传的“各大品牌手机均含有毒化学物质”一说。这一说法可信度几何?真正的手机之毒潜伏在何处?为此,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
专家:正常使用无碍
“手机中所含的阻燃剂、铅、汞等多种有害物质,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会影响人体。真正的危害还在于手机的无序拆解和回收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告诉记者,当手机元件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时,潜藏的毒性才可能泄漏。
对此,环保专家董金狮持相同观点。当正规手机出厂时,这些元件重金属含量都在相应的标准范围内,公众大可不必谈化学物质色变。
长时间使用手机,高温状况下会导致有毒化学成分挥发?郝凤桐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就铅而言,熔点是320℃左右,达到这个温度时有害物质才会释放。手机怎么使用都不会达到这个温度吧!况且铅、锡、铬、汞和镉等重金属封存于电子元件或塑料材质中,接触机会和剂量有限。”
郝凤桐解释说,金属类物质不会通过皮肤吸收,而呼吸道吸收需要在300℃—1800℃高温条件下,金属处于熔化状态才有可能通过蒸气形式经呼吸道吸收。在理论上和医学实践过程中,面对人数众多的手机使用者,都未发现由此导致体内重金属超标的证据。
一块废旧手机电池的污染强度是普通干电池的100倍,可污染6万升水。在董金狮看来,公众与其忧心手机中有害物质的泄漏,还不如关心废弃手机对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在丢掉手机的时候,想想它们的去向,处理方式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更大危害,这才是我们真正该关注的问题。”
百姓:难觅正规回收渠道
目前全球每年废弃的手机约有4亿部,其中中国有近1亿部,回收率却不足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期发布的《化电子垃圾为资源》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废弃手机数量将比2007年增长7倍。
对多数人而言,淘汰后的手机无外乎三种归宿:送人、闲置、当废品卖掉。
朋友小四的手机前些天摔坏了屏幕,换屏幕要花1000多元,无奈之下以200元的价格处理给了修手机的。“放在家里也是浪费,也不知道哪儿有正规的回收网点,卖给修手机的总比卖给小贩好。”
采访中,不少人对手机闲置家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一方面对旧物件有感情,当作纪念保存起来;另一方面,担心手机回收后的个人隐私会泄露。
“我们什么都收,手机只是附带回收。收到手机后也是像其他废品一样转给回收站,并没有单独的回收站专门回收手机,有时候我就把手机拣出来卖给二手手机商贩。”小区回收垃圾的小贩说,手机回收价格很低,人们宁愿把手机扔在家里也不愿拿来卖。
董金狮说,二手手机商贩收到废弃手机后,较好的手机翻新后再卖,坏了的手机就拆零部件,和其他手机配件拼接后组装成“新”手机。此外,就是专拆零配件,值钱的配件用来提取贵金属,期间产生的废液、空气污染不言而喻。而失去价值的零部件混在生活垃圾中扔掉,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后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能做到的就是手机不随便丢弃。哪怕一分钱不要,我也想把废弃电子垃圾交给有资质、负责任的专业回收机构。可是,专业的环保机构从哪儿找?”无奈之下,郝凤桐只好让废弃手机躺在自家抽屉里睡觉。
从2011年起,我国正式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实施范围覆盖冰箱、电视机等,但手机尚不在其列。
日前公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将获基金补贴名单中,依旧对手机没有明确要求。
“废旧手机回收政策缺位,已成为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的盲区。我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的产业政策不够明确,没有强制性和责任性。”董金狮说,政府应该指定、许可有专业技术和资质的回收、处理公司,公众才有可能为废弃手机找到绿色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