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由甘肃省电力公司牵头实施的我国863计划课题——“电网友好型新能源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正式启动。专家介绍,该课题有望解决我国目前风电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电网接纳大规模风电能力不足的问题。
“电网友好型新能源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是我国863计划中“智能电网高级分析与优化运行关键技术”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主任汪宁渤介绍说,该课题主要针对大规模风电的友好接入等制约风电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以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中的山东鲁能集团4.8万千瓦风电场为依托,在智能电网发展框架下,通过研发新技术或集成已有技术手段,建立电网友好型风电场概念和技术指标体系,实现风电场的功率精确预测和实时状态监测(可测)、有功/无功功率的主动控制(可控)、对电网调度需求的响应(可调)以及对电网扰动的短时间支撑(暂态支撑),使风电场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或接近常规电源水平。
据了解,被称为“陆上三峡”的酒泉新能源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风电装机已达540万千瓦,到2015年规划装机1598万千瓦。但由于远离负荷中心达1000公里、风力运行不稳定、电网薄弱等因素,导致酒泉风电运行控制和接纳送出问题突出,成为制约风电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汪宁渤说,这一课题的成果,将有效解决风电等新能源接入电网后的运行控制和安全稳定问题,提升电网接纳大规模新能源的能力,例如针对当前风电场存在的故障耐受与穿越能力不足问题,该课题要达到的技术指标是:风电场在并网点电压跌落到75%额定电压时能正常工作5秒钟,风电场并网点电压在110%以下正常工作,低电压穿越能力满足国家标准。
“电网友好型新能源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甘肃省电力公司、山东鲁能集团、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承担,总研发经费2450万元,预计2014年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