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新时代,新思考,我们对于城市建设的理解与要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绿色城市、低碳示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一个个新名词,是我们在新时代赋予城市的新功能,然而,在好评如潮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冷静的思考,所谓的低碳城市,是不是真正的绿色环保?而在城市建设之初,又是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这些问题,影响着人们对绿色低碳城市的看法,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生存环境。
关键字: 低碳城市 碳排放 节能减排
城市,以盛,名也。在早期,人类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愈发感觉到群居的优势:群居可以抵御凶猛的野兽,而且可以通过交换来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于是,早期的“城市”便形成了。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功能性也越发凸显,更出现了研究城市未来发展、城市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的城市规划学。可以说,城市,对于现代人来讲,已经不仅仅是交换物品、满足日常生活的区域概念,也是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更宽泛的虚拟概念。
新时代,新思考,我们对于城市建设的理解与要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绿色城市、低碳示范城市(www.emca.cn)、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一个个新名词,是我们在新时代赋予城市的新功能,然而,在好评如潮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冷静的思考,所谓的低碳城市,是不是真正的绿色环保?而在城市建设之初,又是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这些问题,影响着人们对绿色低碳城市的看法,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生存环境。
低碳城市 时代选择
低碳城市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推出的,而后迅速蹿红全球,中国更是如此。如果说全球变暖升温快的话,那近几年来,“低碳城市”这四个字在中国升温的速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搜索引擎中敲入这四个字,瞬时就会蹦出不计其数的搜索结果。然而如果真正提出“什么是低碳城市”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不能很清楚的回答。
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城市能源消费成为了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低碳城市成为解决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问题非常关键的一环。据联合国统计,城市容纳了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总量的75%。城市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前线,也是成败的关键点。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与“低碳经济”一样,低碳城市没有确切定义、界定方法和相关标准。也就是说,什么是低碳,多低才能称为低碳城市?低碳城市的指标见仁见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低碳,对发达国家来说可能不是,把碳排放放在目前水平上降低了,是低碳;把碳排放的增长速度降下来,是不是也是低碳?
比较通俗的说,低碳城市就是在各种实际约束条件下,尽量降低整体城市生活的碳排放。如果可能稍微具体一些,那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目标的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城市化发展道路,但这个概念依然模糊。
火爆全国 困惑重重
虽然概念依然模糊,虽然标准还不完善,但是,低碳城市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并没有因此而减缓。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则名为《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表示,国家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试点工作。紧接着,“低碳热潮”席卷全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超过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占全国地级市总数的近一半,这些城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正在狂奔在低碳之路上,低碳城市正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引领着国内城市建设的潮流。
面对如此汹涌之势,我们是不是应该理解为我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低碳城市的精华之所在,正在向低碳城市的最终目标迈进?其实不然,《中国青年报》就曾尖锐的指出,“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但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反而‘未上马已脱缰’”,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环保等词汇已经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而低碳城市的科学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也指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他表示,在我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旧瓶换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还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着低碳旗号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还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在他看来,低碳城市的理念能被广泛接受,本身就很不容易。
那么面对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现状,我们应该如何转换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低碳城市”之路呢?
全国政协委员谢正观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应有序发展,按实际情况分步推进,避免一哄而上的“大跃进”现象。他认为,当前各地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不清楚,往往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安排。一些城市在规模上贪大求洋,与低碳发展理念格格不入,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
同时,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其他原因,我国目前城市建筑拆迁浪费严重。有数据显示,英国建筑物的寿命可达80年,我国建筑物的寿命只有17年。导致城市建筑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看似经济繁荣了,但消耗了大量资源,与低碳经济的宗旨严重相悖。因此他认为,低碳城市应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各地区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走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
积极探索 寻找“明灯”
面对众多观点,我们如何解除困惑,在迷雾中寻找指引方向的明灯,或许我们可以自己寻找答案。
在《半月谈》组织的名为“低碳城市百家争鸣”的在线调查中,提出了众多有关低碳城市建设的问题,其中包括“你理想中的低碳城市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让低碳城市的建设落实到位?”等问题。笔者认为,这样的社会调查,为中国探索“低碳城市”之路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既然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衡量低碳城市,那么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建设适合自己发展的低碳城市,正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假如能够把城市建设成为大多数人认为的“低碳城市”,那么即使没有统一标准,那又何妨?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去探索、去研究,需要认清形势,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方可达到良好效果。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虽然火爆,但要走的路依然漫长,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低碳城市之路,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指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他表示,在我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旧瓶换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还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着低碳旗号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还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看来,低碳城市的理念能被广泛接受,本身就很不容易。
全国政协委员谢正观表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应有序发展,按实际情况分步推进,避免一哄而上的“大跃进”现象。他认为,当前各地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不清楚,往往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安排。一些城市在规模上贪大求洋,与低碳发展理念格格不入,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