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京沪专家热议低碳科技与低碳经济对接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巨大的产业压力、人口压力,使得我国的节能减排之路困难重重。如何采用新科技手段、新科学方法,发展低碳经济?在10月13日上海举行的低碳科技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上海的近30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就此展开了一番热烈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曹振全出席会议。

京沪专家齐聚一堂研讨低碳科技(鲁鸣 摄)

  产业结构需调整

  “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是我国碳排难以减少的重要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袁渭康说。有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产业占经济的比重接近30%,其能耗却高达社会总能耗的7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只有2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的减排技术不断应用,另一方面是高耗能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中国也深受此影响。

  “发达国家向我国购买一些高能耗的初级产品,在他们国内经过高技术加工,变成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品,再卖给我国。这样一来,他们就把能耗留在我国,自己却贴上了低能耗的标签。”袁渭康指出,我国不少地方政府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政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在这一产业转型过程中,能耗也应该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

  产业转型离不开企业的努力。宝钢中央研究院副主任李海平坦言,宝钢一年耗能约1700万吨标准煤,占上海总工业用能的30%,“是上海绝对的大户”。面对减排压力,宝钢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技术。“从管GDP变成管能耗,要将流程中的碳排弄清楚,不如降低生产中能耗。” 李海平说,“从技术上,要开发节能技术,开发绿色产品,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基础研究的突破。”

  低碳技术待推广

  低碳技术不仅开发成本高昂,而且在应用推广上也遭遇到重重阻碍。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静指出,目前上海低碳技术的推广遭遇到两大难题,一是核心技术不在国内,造成了知识产权权属和成本高起,另一是应用受到现行机制体制的限制。“低碳技术普遍存在前期投资大、回收时间长,以及投资和收益对象不一致等瓶颈。”胡静说,“这让2012年上海世博会上的低碳技术‘叫好不叫座’。”

  在胡静看来,2012年上海世博会是一场低碳技术的盛会,诸如LED、新能源汽车、太阳能技术、江水源热泵等技术,从最初的开发研究到大规模展示,“都已是到了极致了”。但在世博会之后,其中不少技术用起来都举步维艰。胡静以分布式供能为例,“政府推广的力度很大,但在共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发电机组只能并网,不能上网。这使得机组无法满负荷运转,效率达不到,效益就达不到。目前上海20多个机组都处于亏本运营。”她表示,要开发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除了本身的研究、投入外,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社会环境,解决对象和主体、近期和远期投资,以及机制方面的问题。

  开发低碳技术还要遵循科学规律。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恒水指出,国际和国内对二氧化碳的绿色化、资源化研究不少,其中技术鱼目混珠,需要谨慎甄别。“现在有一种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化工产品的技术,我认为这就不是科学发展。”田恒水说,“地球上没有独立的氢气,制氢就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且能耗大,得不偿失。”

  田恒水表示,政府需要警惕企业、研究人员打着低碳、二氧化碳资源化的幌子,实际上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技术骗局。


  • 上两篇文章:2012年世界资源论坛在北京开幕
    资源问题已成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门领域和话题。今天(21日)在北京开幕的2012年世界资源论坛就证明了这一点: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
  • 上一篇文章:低碳智慧幸福 广州市政协建言新型城市化发展
    广州市政协召开十二届三次常委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及15个相关配套文件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委员们认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是解决广州“成长中的烦恼”的必然选择。

  • 下一篇文章:民警浪漫骑车结婚 倡导低碳生活
    10月21日上午十点在红谷滩摩天轮处,30余名年轻男女身穿统一服装,踏着装饰了气球、彩带的山地自行车,簇拥着一辆车头和车身都缠满了“鲜花”,车头还特别装饰着两只可爱的公仔的婚车欢快地骑行,为一对新人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 下两篇文章:首期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西部教练员培训班举行
    2012年10月13~16日,首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西部教练员培训班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来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六省区的98位科技教师参加培训。中国青少年辅导员协会秘书长赵建龙和甘肃省科协副主席杨新科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
  学会动态
最 新 文 章
推 荐 图 文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微信:DGHGXH01  邮箱:dghgxh@126.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