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巨大的产业压力、人口压力,使得我国的节能减排之路困难重重。如何采用新科技手段、新科学方法,发展低碳经济?在10月13日上海举行的低碳科技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上海的近30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就此展开了一番热烈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曹振全出席会议。
京沪专家齐聚一堂研讨低碳科技(鲁鸣 摄)
产业结构需调整
“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是我国碳排难以减少的重要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袁渭康说。有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产业占经济的比重接近30%,其能耗却高达社会总能耗的7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只有2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的减排技术不断应用,另一方面是高耗能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中国也深受此影响。
“发达国家向我国购买一些高能耗的初级产品,在他们国内经过高技术加工,变成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品,再卖给我国。这样一来,他们就把能耗留在我国,自己却贴上了低能耗的标签。”袁渭康指出,我国不少地方政府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政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在这一产业转型过程中,能耗也应该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
产业转型离不开企业的努力。宝钢中央研究院副主任李海平坦言,宝钢一年耗能约1700万吨标准煤,占上海总工业用能的30%,“是上海绝对的大户”。面对减排压力,宝钢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技术。“从管GDP变成管能耗,要将流程中的碳排弄清楚,不如降低生产中能耗。” 李海平说,“从技术上,要开发节能技术,开发绿色产品,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基础研究的突破。”
低碳技术待推广
低碳技术不仅开发成本高昂,而且在应用推广上也遭遇到重重阻碍。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静指出,目前上海低碳技术的推广遭遇到两大难题,一是核心技术不在国内,造成了知识产权权属和成本高起,另一是应用受到现行机制体制的限制。“低碳技术普遍存在前期投资大、回收时间长,以及投资和收益对象不一致等瓶颈。”胡静说,“这让2012年上海世博会上的低碳技术‘叫好不叫座’。”
在胡静看来,2012年上海世博会是一场低碳技术的盛会,诸如LED、新能源汽车、太阳能技术、江水源热泵等技术,从最初的开发研究到大规模展示,“都已是到了极致了”。但在世博会之后,其中不少技术用起来都举步维艰。胡静以分布式供能为例,“政府推广的力度很大,但在共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发电机组只能并网,不能上网。这使得机组无法满负荷运转,效率达不到,效益就达不到。目前上海20多个机组都处于亏本运营。”她表示,要开发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除了本身的研究、投入外,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社会环境,解决对象和主体、近期和远期投资,以及机制方面的问题。
开发低碳技术还要遵循科学规律。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恒水指出,国际和国内对二氧化碳的绿色化、资源化研究不少,其中技术鱼目混珠,需要谨慎甄别。“现在有一种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化工产品的技术,我认为这就不是科学发展。”田恒水说,“地球上没有独立的氢气,制氢就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且能耗大,得不偿失。”
田恒水表示,政府需要警惕企业、研究人员打着低碳、二氧化碳资源化的幌子,实际上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技术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