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安徽省经信委
近日,中国工业报专访赵炳云主任,整版报道十六大以来安徽工业发展十年辉煌。现摘要如下: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徽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经过近十年的健康快速发展,成就辉煌。安徽省经信委主任赵炳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十年来,安徽工业实现了“六个明显”,主要指标成十倍及以上增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支撑力、引导力、贡献力日益增强。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安徽工业的主动力作用持续加大。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安徽首次确立了“工业强省”战略,并把“工业强省”战略作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六大战略之首,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2-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0倍,由2002年的690.64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7061.7亿元;十年间,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位次快速前移,到2011年位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全省工业化率由2002年的31.7%提高到2011年的46.2%,全省工业化率上升14.5个百分点,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反升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1.1∶43.03∶35.87调整为2011年的13.4∶54.4∶32.2,工业经济的主动力作用不断增强。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与速度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十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2096.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895.5亿元,增长11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由2002年的97.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06.9亿元,增长13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12年的111.6增加到2011年的312.3,净增200.7,屡创历史新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2年的3.51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的1.2吨标准煤,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由2002年的76.1%提高到2011年的8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工业节能对全社会节能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区域结构与行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十六大以来,安徽工业通过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关闭“五小”,全省工业结构不断升级,全省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省会工业密集区为中心、以皖江工业密集带和沿淮工业密集带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千亿元产业实现“零的突破”,由2002年初的“零”起步发展到2011年汽车、家电等7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2011年,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132.1亿元,同比增长62.1%,高出规模以上工业16个百分点。
技术进步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卯足。十年间,安徽工业围绕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加强工业发展后劲建设,全省工业投资由2002年的319.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811.6亿元,十年间增长18倍;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由2002年的231.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946.9亿元,十年间增长13倍。十年间,全省工业完成技术创新项目近6000项,完成投资850多亿元。
优势企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明显增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十年间,安徽工业坚持把“堵”与“疏”、“上大”与“压小”、“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涌现出芜湖新兴铸管、天威保变、合肥格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优势企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企业500强中,安徽省有17家。通过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合肥格力、熔安动力、天威保变、南京雨润、伊利乳业等一批省外大企业落户安徽省,推进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一批优势产品在全国同行业地位显赫。
非公经济比重明显上升,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十年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安徽工业年年出台政策文件,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开放、合作发展。2010年,成功举办省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展会议,签订合作发展项目3615个,总投资超过1.8万亿元。截止今年7月底,省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展签约合同项目中有83%开工,占到总投资规模的72%。此外,通过组织参加中博会、工博会,推进皖沪、皖闽、皖台合作等,开拓开放发展空间。十年间,规模以上非公经济工业总量增长了27.6倍,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3.58%提高到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