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环保法修订 关注碳交易试点
来源:中国环境报 1979年开始试行、1989年正式通过实施至今的环境保护法开始修改,《环境保护法》再度进入人大修法程序。虽然本次条文修改是"针对部分重点内容"的"阶段性修改",但同样引发热议。而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也引发了国内各媒体的普遍关注。 1、环保法修订,各方意见一箩筐? 8月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进行首次审议。虽然本次条文修改是“针对部分重点内容”的“阶段性修改”,但同样引发热议。9月13日科技日报就环保法修订中“如何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权”进行了多方解读。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有利于疏解群众疑虑情绪,有利于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认为,强化信息公开是本次环保法修订的一个亮点。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也表示,环境保护法的修订要让公众可以畅通地表达民意,不仅仅是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了解相关信息,而是要在前期就让公众参与到决策中,让信息接受公众监督。而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副主任张志敏认为,这次修改环保法,在环境安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修改。 9月14日的南方周末在文章中说,环境保护法修订,“政府监管”一项成了“最大”亮点。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吕忠梅指出,本次修订的重点涉及解决与单项法不一致等三大问题,虽然不是设想中的“大改”,但她认为“中改”也值得期待。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曦给出了这样的点评:“尽管草案难如人意,但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良性互动机制上走出重要一步,应该继续走下去。” 文章还指出,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质疑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在微博上直斥了草案的4点不足;而多位学者认为,如果一开始就让公众参与,知情并表达意愿,就会避免出现因环境问题引发群体事件。可惜环境权,或是更直接的加强公众参与都没有列入草案。同样,被业界寄予厚望的其他建议,如解决环评中事后补评、边建边评等症结问题没有列入草案,呼唤多年的生态补偿机制缺乏可操作性等都被认为有所不足。 环保法修正案有喜有忧。经济观察报认为,目前对外公布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对于学界、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等角力较深的“政策环评”、“信息公开”等焦点并没有突出修订,最大的修订特色在于提出“环保达标纳入政绩考核”等多个针对地方政府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强制性约束条款。 文章分析说,“立法一直难以推进,主要原因就在于环境保护的利益相关方,在修改的条款上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曦认为,此次征求意见的初审稿对“法眼”的落实喜忧参半。喜的是“初审稿加入了专门针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检查’这一章。”忧的是“步子还不够大,有了约束,规定可以再细化,比如考核的内容、如何打分、分值比例等。” 2、碳交易试点,画地为牢可行吗? 碳交易话题再一次成为本周媒体关注的焦点。9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说,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4家水泥企业为了将来的新增产能,以60元/吨的价格,共7800万元认购了130万吨碳排放权配额。除了水泥行业外,纳入广东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的行业,还包括电力、钢铁、陶瓷、石化、纺织、有色、塑料、造纸等工业行业。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李正希认为,广东这几年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水泥产业发展很不均衡,小水泥厂太多,迫切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因此,由水泥行业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 该报还刊载了多位专家学者对碳交易的解读。比如,在欧盟EUETS市场上,CER价格已跌破2欧元,但在广东,碳排放权配额的认购价格为60元/吨,这样的价格是否合理?文章认为,中国的碳排放量不是绝对总量的下降,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是在发展中减排,是强度减排,所以与国外的需求不一样,价格是不可比的。而解振华则表示,在试点过程中,主管部门要加强碳市场的监管,及时掌握市场价格波动情况,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维护碳市场的稳定,防止起落太大。文章还说,广东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后,将呈现出两大特点,西电东送的受入电量可能会加大。另外,使用林业碳汇的补充机制也是其特色。广东意图通过此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推动山区发展的经济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另一篇“碳交易不能‘画地为牢’”的专访中,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李正希认为,一个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的实现,需要打破条块分割。“交易所不应该成为条块分割下的交易所,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受行政条块约束的市场,解开范围紧箍咒,这个市场才是真正开放的市场。”他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品的制造者是政府,这就是一级市场,企业买回来的碳排放权配额供自己使用,但是有可能,在用的过程中节约了碳排放权配额,就应该允许企业出售碳排放权配额,这就是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应该成为碳交易所交易的内容。 9月18日的北京晨报报道说,北京明年也将开展碳排放交易,企业消耗的电、气、煤、油这4项能源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都可以进行碳排放交易,不过可吸入颗粒物PM2.5因构成比较复杂,暂时还不能进入交易平台。京华时报则以“碳交易平台将搭建完毕,排放大户或被强制购指标”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 9月17日的北京日报报道说,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发布新一期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其中显示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为31个省市、自治区最高,绿色经济指数也在省、市、自治区中列首位。 据了解,去年一年,31个省、市、自治区资源环境效率从上年的每立方米0.91元上升到每立方米1.01元,比上年提高10.8%。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最高,每立方米水气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为5.31元。同期,中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1905,比上年提升了6.4%,其中,北京绿色经济指数为1.0000,继续排在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首位。 媒体还关注近期公布的世界500强碳排放数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文章中称,国际碳排放信息披露项目CDP的报告显示,世界上大型商业公司都已经逐渐意识到商业活动越来越受制于气候变化,其中包括干旱和洪水等一系列极端天气。报道指出,中国大陆有23家企业提交数据,不过,在此次披露中,唯一一家有披露得分的中国大陆企业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其2012年的碳排放得分为33分,但遗憾的是并不能对其具体排放数据查询;而与之相对的其余入榜的13家中国大陆企业均无迹可寻。文章分析认为,很多中国企业都不愿意交出数据,担心公司机密会泄露;而事实上,西方企业提交数据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树立其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品牌形象。
- 上两篇文章:14企被定为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18日在京召开全国纺织工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14家企业被确定为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2012年上半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全行业组织开展了“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示范企业”评选活动。申报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山西、安徽等中、
- 上一篇文章:河北再造废旧物回收链
来源:中国环境报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商务部近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部分省市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签约仪式。按照协议,河北省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将与当地废旧商品回收企业合作,对本地区公共机构产生的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旧节能灯、废铅酸(锂)电池等进行分类收集。 据了解,为解决电子垃圾回收的
- 下一篇文章:西藏第二次全区环保大会召开
来源:中国环境报 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全区环境保护大会日前在拉萨市召开。环境保护部向大会发来贺信,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白玛赤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何捷参加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环境保护部贺信。 贺信指出,近年来,西藏
- 下两篇文章:专访赵炳云主任:安徽工业增加值十年增长十倍
来源:安徽省经信委 近日,中国工业报专访赵炳云主任,整版报道十六大以来安徽工业发展十年辉煌。现摘要如下: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徽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经过近十年的健康快速发展,成就辉煌。安徽省经信委主任赵炳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十年来,安徽工业实现了“六个明显”,主要指标成十倍及以上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