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 中国化工报
山东鲁西化工集团是在原鲁西化肥厂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国有化工企业。上世纪末,企业在并购多家小企业进而完成规模扩张之后,装置小而分散、装备落后、产品单一等内在矛盾也日益突出。压力面前,鲁西化工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即:做强化肥主业,练好看家本领;发展化工产品,开拓新的领域;建设化工园区,探索循环经济新路。
我们是干化肥起家的,调整首先从化肥开刀。一是对现有化肥生产装置实施技术改造,加大或更换关键设备,实施“填平补齐”,努力提高单套装置的生产能力。二是对改造后的化肥装置迅速进行复制建设,实现了化肥产量的快速翻番。三是新建大型化肥生产线。经过择优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新上大型装置,化肥装置“多、小、散”的局面得到初步改观,到2011年底,集团化肥总产能达到330多万吨,比2000年提高了近两倍,实现了做大主业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做大”不是根本,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一样难以取得真正的竞争优势。为此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化肥新产品和新品种。二是大力实施节能降耗改造。我们投资上马了型煤生产线,合成氨生产原料由单一优质块煤,改为块煤和煤球、煤棒的混合掺烧;对造气系统进行优化改造,提高了煤气质量,降低了消耗;此外还对造气吹风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实现能量梯级利用。三是大胆改变原料路线,努力打破单一原料对生产的制约。2009年,我们建设了国内最大的国产化合成氨项目,采用了国内开发的HT-L粉煤加压连续气化、低压甲醇洗和液氮洗气体净化、低压氨合成等先进技术,不仅拓宽了合成氨生产的原料路线,也为我们继续延伸煤化工发展链条打下了基础。
此外,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切认识到:建设化工园区是鲁西化工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实现生产装置的集约化。在园区建设中,我们利用其装置与产品关联度高、产品互为原料的特点,经过研究、论证,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它们实现了近距离输送和供给,有效地发挥了生产装置的协同效应,实现装置的集约化运行。
——实现公用工程的集约化。我们在化工园区内统一规划和建设了水、电、气生产装置、输送管网和水处理等环保装置,使多数化工产品与原料实现了管道密闭输送,既减少了采购费用和中间环节的损耗,又消除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环保风险。
——实现管理与运作的集约化。我们专门成立了园区生产调度中心,根据各产品的市场情况和装置运行情况,及时调整产出比例,以弥补市场变化带来的利润损失。
——锤炼了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
“十二五”是鲁西化工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根据自身的实际,针对薄弱环节,坚定不移地继续走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发展之路,再创鲁西化工更加辉煌的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