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节能服务杂志
核心提示:节能减排绩效审计标准体系中的“标准”是对节能减排相关事项执行过程中重复性事物和行为活动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关键字: 节能减排绩效审计 审计标准 专项资金
节能减排绩效审计标准体系中的“标准”是对节能减排相关事项执行过程中重复性事物和行为活动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一个标准很难反映一个复杂的行为或事物,这就需要来建立一个完备、全面、动态的标准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路径去反映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然而标准体系也并非若干数量的标准的简单罗列和加总,标准之间适当的衔接,相互作用,还需要指标的适当补充,才能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衡量评价结构体系。
指标作为一个传递特定信息的中介,它描述某些事物的数值特征,指标一般针对性强,它所反映的一般都是可量化的描述的事物,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反映某一事物的关键因素或特征。标准包括指标。
节能减排绩效标准体系的建立首先要选择具有节能减排相关属性的标准,确立标准之间相互关系,构架标准体系。一个完备且适用的标准体系,可以很好地衡量和评价节能减排执行的绩效情况,为节能减排的执行和推动提供更好的依据和促进作用。
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基础性标准
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基础性标准主要是针对国家发布的节能减排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审计的标准。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方针,是节能减排绩效审计标准中最重要的内容,以此来衡量和评价被审计主体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否符合国家的全局性宏观要求,是否有利于企业自身乃至全国性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情况下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得到认可。地域性法规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地域性法规是执行节能减排绩效审计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如果地域性法规和国家法规有相悖之处,则要以国家法律方针为主。
对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项节能减排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执行情况的评价是两方面的,一是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效果;二是相关的环境法规、政策、方针本身的实用性。在衡量和评价被审计主体对相关政策的执行是否做到合法合规的同时,根据各方收集的审计结果,分析标准自身是否客观公正。还需要考虑的一点是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成本是否是预计且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在实施效果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执行成本的最小化是任何法律法规发挥效力的保证。即合理合法的企业环境行为需要一个自身内容良好,公正公平的标准去保证。
针对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标准
针对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不仅仅包括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合规合法性进行审计,还要对资金投入产出的成果是否达到预期进行绩效审计。将审计取得的各项被审计主体的指标与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相比较,分析相关差异存在的原因,总结出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可行路径,这是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最主要目标和责任之一。这里的计划、指标、预算、定额既可以是国家层次的,也可以是地域性的,又可以是被审计单位自己制定的。计划、指标、预算、定额往往是贴近被审计主体的实际情况,又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因此根据这些标准取得的审计结果更直观。既可以对国家财政拨付节能减排专项基金进行绩效审计,还可以对其他各种节能减排相关的项目资金进行绩效审计。对资金投入的使用情况,资金投入后产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在标准上要考虑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估问题,因此效率效益型标准在此更为适用。具体标准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颁发的《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财务制度》、《成本管理条例》等财务质量技术标准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审计署颁布的《审计法》、《审计准则》等审计质量技术标准。
项目能耗和排放的环境影响的绩效审计标准
项目包括环境项目和非环境项目,不可否认的是二者都有环境影响,会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任何可以用来作为指标的数据都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的测定得到的,用作节能减排绩效审计指标的数据也不例外。对于新兴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而言,很难取得其相关的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历史数据,无法取得同行业或国内外同行的相关数据,因此科学合理的计算和测定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合理的测定数据要注意灵活应用,根据被审计主体实际发展情况,调整相关指标的应用、衡量和评价,避免片面僵化地强调指标而忽略了实际情况。绩效审计根据项目计划,审计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情况,以及项目最终投用是否达到预期。项目一般会存在部分在建、部分投产,或分散建设完成的情况,要求绩效审计了解节能减排相关项目的总体和各部分的情况。当然,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重点还是在项目的目标实现,准确地界定项目完成情况、项目目标的达成情况,给项目一个客观、可靠、有公信力的审计结果。就非环境项目而言,审计范围上较环境项目的范围上有所扩大。需要环境绩效审计之后持续性的评价,如经济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审计等。
节能减排管理体系的绩效审计标准
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经常作为组织中环境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节能减排绩效审计对这一管理体系进行连续的监控和评价,对节能减排管理机构的设置的合理性和其工作的有效性,节能减排的各管理制度,计划标准的遵循和执行情况,节能减排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以及决策本身是否得到恰当的有效执行。绩效审计是讲究在被审计主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中取得双赢的结果,并非一味强调环境效益,不去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节能减排管理体系的绩效标准中审计人员以区域性的环境政策和目标文件、环境管理运行办法、环境管理的历史记录和报告、以及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结构、责权划分、节能减排相关的各类具体执行方法、决策、标准或时间表、控制程序、节能减排管理系统的检查和评估报告等为依据指标,对节能减排管理系统的效果性进行审计,明确相关各方责任。
目前我国有些企业已经实施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1系列标准,在节能减排绩效审计过程中应以此为指标。ISO14001含有7个部分100标准,结合环境资金使用评价依据,可以构成一个很完备的审计标准体系。ISO14001的7个组成部分包括EMS(环境管理系统)、EA(环境审计)、EL(环境标志)、EPE(环境绩效评级)、LCA(生命周期评价)、EAPS(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标准)、T&D(术语和定义)。
根据节能减排相关绩效标准得到的审计结果关注相关项目的投入产出,既关注效率效果,又关注其经济性。审计人员要做到公正、公平、客观,对审计方法,使用的标准要做到和被审计主体在理解上的一致。对审计结果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各方,适当披露,整个过程透明清晰,满足各目标群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