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统计 | 技术标准 | 联系我们
  信息详情
“十二五”燃料乙醇年利用目标500万吨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燃料乙醇的年利用规划目标确定为500万吨,与“十一五”的规划目标相比翻了一番。

  然而,2010年底我国燃料乙醇总体利用规模为172万吨,没有实现“十一五”规划200万吨的年利用目标。

  原料供应不足问题凸显

  燃料乙醇是把玉米、薯类、甘蔗、甜菜等原料经发酵、蒸馏、脱水等工序后制成、乙醇含量达99.2%的无水乙醇,而车用乙醇汽油是用普通汽油和燃料乙醇按9比1的比例调和出的车用燃料。

  目前,我国有使用粮食、甜高粱和二代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的方式,但在原料和技术制约下,这些生产方式都受到限制。

  我国燃料乙醇行业至少有10年的发展历程。从1998年开始,我国连续几年粮食大丰收,出现大量陈粮,这为燃料乙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000年乙醇汽油生产线在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建立。

  然而,陈粮很快消耗完毕。2007年受耕地面积减少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粮食产量下降,国家发改委限制用粮食加工乙醇项目的审批。

  此后燃料乙醇生产企业选择了木薯原料,但供应不足的问题凸显。

  我国生产燃料乙醇的木薯80%从泰国进口,近年来泰国制定了严格的木薯出口政策,导致木薯价格上涨至250美元/吨,许多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停产。

  甜高粱乙醇生产存在“瓶颈”

  甜高粱乙醇的组分介于粮食乙醇和纤维素乙醇之间,其原料是在盐碱地、滩涂地等不适合种庄稼的土地上种植的甜高粱,生产工艺是用甜高粱秸秆榨的糖汁生产酒精,进而生产燃料乙醇。

  目前,我国生产甜高粱乙醇的技术较成熟,而甜高粱适合在非传统农业用地上种植。然而,这类燃料乙醇的生产也存在“瓶颈”。

  首先,甜高粱秸秆中可发酵糖组分容易被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必须在短时间内加工,无法长期保存。其次,生产甜高粱燃料乙醇的成本高、周期长。再其次,甜高粱种子要提前1~2年培育,大规模种植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培育种子。最后,该燃料乙醇产业链需要能源、农业、植物、土壤和生物等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才能完成。

  政策继续推动燃料乙醇业发展

  二代纤维素乙醇发展获得了政策支持。日前,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财政部颁布“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秸秆纤维乙醇产业化的方案,预计2015年通过粮棉主产区的示范项目,使秸秆能源化利用比例达30%。

  “国家政策给我国非粮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专家说。

  二代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的研发工作在政策扶持下开展。2011年4月,丹麦诺维信公司和中粮集团、中国石化合作,完成了500吨/年纤维素燃料乙醇项目的中试工作。目前,该项目具备规模化生产燃料乙醇的能力,预计在2012年底投产。

  清华大学化工系专家提出,要实现乙醇的规模化生产,相关部门需出台更多政策。“相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甚至可以出台强制推行措施”。

  据悉,在燃料乙醇推广成功的巴西,政府曾颁布强制使用生物燃料的行政法令。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我国生产的二代燃料乙醇可替代3100万吨汽油,每年可减排9000万吨二氧化碳。


  • 上两篇文章:关于组织参加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推介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国家现代材料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东莞理工学院和东莞市化工学会协办的的第五届中国高校材料院长论坛定于4月26—27日在东莞塘厦三正半山酒店举行,这是我国材料界技术探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一项重要活动。根据论坛日程安排,4月27日上午9:
  • 上一篇文章:关于组织参加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推介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国家现代材料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东莞理工学院和东莞市化工学会协办的的第五届中国高校材料院长论坛定于4月26—27日在东莞塘厦三正半山酒店举行,这是我国材料界技术探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一项重要活动。根据论坛日程安排,4月27日上午9:

  • 下一篇文章:2015年全球石化品盈利或达高峰
    来源:【中国化工报】  ihs化工公司首席顾问加里亚当斯3月底在休斯敦召开的ihs化工世界石化会议上表示,2020年之前全球石化产品的需求将以年均4
  • 下两篇文章:北方重工:确定2012年节能减排目标
    来源:包头日报核心提示:据了解,作为国防科技工业30家耗能大户之一,北重积极培育节能减排“零容忍”文化,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会动态
行 业 动 态
学 会 动 态
友情链接:环球企业网
   
东莞市化工学会  版权所有  电话:0769-22862897,微信:DGHGXH01  邮箱:dghgxh@126.com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机电化工大楼12J311